美文网首页诗的海洋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 肌萎虾 | 来源:发表于2019-04-12 21:30 被阅读8次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关于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年),初唐诗人。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诗歌赏析

这首诗虽然字字珠玑,但全诗的精华都蕴含在这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正是这两句使得奔腾的唐诗大河有了另一个方向。使得一首诗超越了诗,而抵达了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这在群星璀璨的唐诗星空绝无仅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它成为前后都没有同伴的孤独的高峰。

而它同时又是诗,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我们来稍微具体欣赏一下张若虚创造的诗歌和哲学之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起始四句就把全诗春、江、花、月、夜五个主要意象中的四个一并推出,顿时就营造了一幅大江东去,明月孤悬,春潮澎湃,夜野无垠的辽阔、深邃的画面,一下子就确定了全诗雄浑壮美的基调。虽然另一个中心意象“花”要到下一句才出现。

但诗人的关注点却不在景色。他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壮美,是为了引出人在这样壮美的自然面前不禁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这是个宏大而古老的疑问,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即便有了爱因斯坦有了霍金,即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能真正回答这个疑问。

也许正是无法解答,甚至永远都无法解答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至于诗的后半部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有些迷惘和无奈了,因而也是伤感的。这迷惘、无奈和伤感正是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的,正是前面那一无解的哲学问题给人来带来的困扰。

是啊,面对春,江,花,月如此美妙永恒的大自然,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的人怎么能不产生失落伤感,甚至绝望的心情呢?

《春江花月夜》为唐诗开创了一个另类的题材和情感风貌,它那元气淋漓的意象和多愁善感的激情,就像是青春的初唐,在夜深人静时,和万物生长的大自然谈了一场恋爱。虽然这场恋爱的结果,使得初唐释放了青春的荷尔蒙,但也使它那华丽的青春初尝了感伤的滋味。

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的又是短暂与永恒的哲学命题,因而在它那华丽的青春外壳里,注定会隐藏着终极的感伤。虽然,这感伤不是关于朝气蓬勃的初唐时代的,而是关于人类、人生那超越时空、亘古未变的命运的。这也正是张若虚这个另类诗人的独特价值。

生活在七世纪初叶的张若虚,似乎对他同时代的诗人都在关注什么,写些什么浑然不觉,他单枪匹马地与唐朝诗人的大部队背道而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无影无形的时间,投向了遥不可及的星空。他从前人从未有过的角度探讨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恒的宇宙为参照,来反观人类的命运。

他从自然的永恒、无限,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无常,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哲学高度,发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终极关怀式的慨叹,既带着无可奈何的伤感和迷惘的况味,又哀而不伤地表达了青春的梦幻和人生的绚烂。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愁苦是一种虚幻的愁苦,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由此,他向读者展现了唐诗表现题材的另一面,也由此树立了仅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标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江花月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nh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