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辩题:该不该喊爸爸。

谈辩题:该不该喊爸爸。

作者: Annor恬 | 来源:发表于2018-10-18 10:45 被阅读25次

    01

    秋分过后的天气,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昨天还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今日便阴云密布,突降暴雨,早晚的温差也不是一星半点。

    感受着风透过衣服缝隙,再渗进骨头里,吹动着记忆的沙漏。

    每个人都有一段情,想将其最美好难忘的永远封存住。

    但无论你多么想要刻骨铭心,时间都会磨平它。只留下那些不堪叫你痛苦。

    岁月总会侵蚀你的记忆,如同流沙被风吹散,不留痕迹。

    能抵抗岁月流逝的方式,陪伴也许算上一种。

    而谈到父亲需不需陪伴孩子,很多人都会理所应当的选择需要。

    那么如果出台一条法律规定:每周父亲至少需要陪伴孩子12个小时,否则取消爸爸资格,你不能喊他爸爸,你会不会支持?

    这是奇葩说的辩题,但为什么只强制要求父亲的陪伴,而不要求母亲?

    大概依旧是因为男尊女卑的千古流传,从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后,男人的职责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挣钱养家,女人的职责依旧是生儿育女。尽管当今社会,伴随着平权的呼声,男人也开始教养儿女。

    但整体的社会现状仍然是:已婚妈妈像单亲妈妈一样独自抚养儿女长大。

    于是好的妈妈会在孩子面前树立爸爸高大威武的形象,让父爱有那么点贴近生活。而有怨气的妈妈会支持这条法律规定,撕毁孩子对父爱的想象。

    孩子对父爱的想象通常会被放大,因为距离产生美嘛。

    毕竟妈妈们每天360度近距离无死角关注,自然会看到孩子更多的错误。而爸爸们则更多的是隔岸观火或是在这场斗争中和稀泥。

    一贯树立高大形象的爸爸们一下子成了孩子眼里的白月光,每日在耳边唠唠叨叨的妈妈们则成了白米饭。不想吃又怕饿死。

    但远距离有了美的同时也带来了疏远和沟通障碍。于是有了爸爸合格与否的评判。

    父亲们总是站在山的那边海的那头,看着近在咫尺,实际隔着山海,而山海不可移。

    也就有人推出奇葩星球的这一条法律。

    作为我,我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反方(不支持)因为我不想法律来剥夺我的评判权。更不想有一条明文规定告诉我,他不配成为我父亲。加之用冰冷的法律换来的陪伴,本质上又包含着多少真情?

    每周12小时的陪伴,听上去如同一颗定心丸。平均算来,每天爸爸要陪伴孩子一个半小时呢。

    而用这一个半小时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有什么不好?

    但陪伴的前提是,必须得有效啊 。

    低质量,甚至是一份毫无质量的陪伴,也可以囫囵的把他判定为合格吗?

    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

    小时候我们为了补作业会在当天早上提前十几分钟到教室“借鉴”一下别人的劳动成果;工作后我们会在deadline之前的一个夜晚通宵敷衍的完成任务;硬性规定的12小时,父亲也完全可以挑个周末,赶着夜晚12点到家,抱着熟睡的孩子一觉睡到中午。

    陪睡也是陪嘛,“滴,12小时已满,恭喜您继续获得爸爸称号。”这样的合格不如管手机叫爸爸好了,手机才是陪我们最久的那个嘛。

    借李诞说的玩笑话“爸爸不在身边,我还可以想象爱,爸爸就在身边了,我可以确定他不爱我。”

    在出台这条法律之前,父母合格与否是道德问题,到底是不是合格的爸爸,决定权在于孩子。从前我们还能撒泼打滚,哀求得到爸爸的陪伴。

    而出台这条法律之后,决定权就不是掌握在孩子手里了。

    我们再要抱怨父亲的不陪伴,就变成了无理取闹。

    看似努力工作而不回家的爸爸,也有了正当借口。

    “我已经陪你12小时了。”

    而那些真正关心、真正爱孩子、真正意义上陪伴孩子但时间上不足12小时的父亲呢?

    他们有心陪伴,却可能不够12个小时。

    但他们会用自己仅有的空闲时间,去陪伴家人和孩子。但却因为不足12小时而取消爸爸称号,这是不是太过武断。这是不是在剥夺孩子对“父爱”的最后一点点期待?

    02

    其实对爱的定义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父母给予的爱和孩子需要的爱未必会达成共识。

    有一个女孩,叫张倩倩,倩倩妈在六年前改嫁,原因是父亲出轨。从此倩倩随了母亲,改姓马。

    父亲出轨的理由很简单,谁能忍受一个整天游手好闲只知道赌博和吸烟的女人。更何况自己在外经商,也需要体面的贤内助。倩倩妈也不是一开始就自甘堕落的。

    曾经倩倩的父亲和母亲一起在家乡创业,共同打拼。只不过因为有一定的违法行为最终落败。而张爸不甘心便外出经商,将妻小安置在农村老家。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也越来越忙,逐渐忽视了家人。

    只是麻木的每月汇生活费回家。

    闲下来的张妈,便跟着村里游手好闲的妇女们一起,学会了抽烟和赌博。

    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妻子的颓废,身边又出现了更好的选择的张爸,终于提出了离婚。

    这也成了压垮倩倩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此她由乖巧变为叛逆,在心里恨极了对家庭不管不顾的父亲,她认为父亲如果陪伴家人多一点,至少事情就不会演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后来,倩倩父亲和新妻子,有了一个女儿,叫婷婷。

    因为对倩倩的愧疚,他对这个女儿则看护有加,生怕她变得和倩倩一样叛逆。

    时光飞逝,当年的倩倩已经长大,早就离开了这个不属于她的家,而婷婷也在父亲无微不至的保护下逐渐成长。

    然而物极必反。

    婷婷早已对父亲这种过分到严苛的关爱产生了极大的抵触心理。

    而父亲终究是父亲,骨子里还有对父亲的尊敬,所以这份抵触心理婷婷也从未表达。

    日积月累。

    两个女儿都变得厌恶父亲。一个恨爸爸对家庭不管不顾,一个讨厌父亲将自己牢牢锁住。

    两姐妹都在自己于父亲之间,划开了一道跨不过去的深渊。

    回到辩题本身,张爸爸应该取消爸爸称号吗?

    03

    有人说12个小时都抽不出来,就是不配!

    所以张爸爸不配做倩倩的爸爸!

    那对婷婷的形影不离的他,就是合格的爸爸嘛?

    爸爸的确有合格与不合格,但这不是一个能随意划清的界限。

    可是因为爱的方式带来的伤害却是无法自愈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需要的是冷冰冰的陪伴?是强制的,是不带感情的一条简单的法律?还是无法呼吸的陪伴,限制自由的陪伴?

    也许有一个孩子,他一年难得与爸爸相聚。他爸爸依旧记得上次承诺,要带他去游乐园,当天就带他去了最大的游乐场。

    即使陪伴时间远远不够每周12小时,可是孩子已经足够满足。

    夜晚,孩子也许会在日记里写下:

    我今天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园玩的很开心,我爱爸爸妈妈。

    而这个时候,谁又能跳出来说

    “不,你爸爸不合格,他没有陪伴够12个小时,他要被取消爸爸称号!”

    俗话说,清官都难断家务事。在亲情里你我都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何况是外在的那条法律。

    熊浩在节目里说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本难念的经,只是你的那本更加难念而已。”

    我们要成长,不被所谓的原生家庭束缚,更不能将一切责任推给原生家庭。

    陷在原生家庭痛苦里的倩倩,婷婷,和张爸爸只是爱错了方式而已。

    父亲是山,母亲是河,孩子就是那条越过山川,跨出河流的小溪。

    山河各不相同,纠结于过去才会看不到未来。

    所以最后,抛开这道题吧。

    不是原谅那些不称职的爸爸们,也不是忘记那些伤痕。(不称职的妈妈也一样)

    而是学会与自己和解。

    人生的路 道阻且长。喊不喊爸爸,是你的选择,不是法律。

    偷偷放个公号 哈哈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辩题:该不该喊爸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oa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