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身边的人这样表达对读书的态度:“我不喜欢读书,我对读书不感兴趣。”对于这样的托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常不假思索地理解为那些人的“不喜欢”只不过是“兴趣爱好”使然。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这样一个词组——“信息转化率”。突然认识到:许多人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对读书“不感兴趣”,其潜台词仿佛是在说:“我是因为不感兴趣而不读书的!”而事实如何呢?不读书跟兴趣爱好并没有几毛钱关系,反倒是跟“信息转化率”极为相关。通俗一点说,即喜不喜欢读书,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吸收能力、理解能力相关,而且是密切相关。
举一个亲身实例说明:
有一次,我给家里的孩子们讲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起初,我完全按照原著译本一字不落地朗读,尽管我自认为很声情并茂,可是孩子们的兴致却始终不高——姐姐听着听着竟拿出绘画本涂鸦起来,弟弟听着听着却像屁股长牙一般在沙发上蹭来蹭去、小动作不断。我自己也发觉到:原著译本里呈现的文字虽然比较优美,但是趋于书面化、抽象化。
于是,我试着在讲读的时候把那些书面语替换成口语,并加入了一些拟声词,孩子们的专注度便立马被勾了起来。
如此可知,孩子们之所以有前后反差,是因为起初他们听不太懂,不能很好地理解某些句词,便无法对整个故事产生兴趣了——搞清楚这里边的逻辑很是重要,它是那些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可资“对症下药”的关键。
诚然,“对症”是“对症”了,至于“下药”不“下药”,还得看诸君各自抉择。只是,如果阁下选择了对书籍避而远之,那么请不要堂而皇之地找借口说:“我不喜欢读书,我对读书不感兴趣。”何不诚实大胆地承认:“我读不懂!”
诚如有一次我翻开《资本论》,读之,云里雾里,兴致大减。坦白说,我不懂,这是我能力不足之处。
文/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