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前,我们生活最久、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家庭。但其实,绝大多数人,最不了解,甚至最想逃离的地方,也是家庭。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子女都被这句话绑架着。即使在家庭中感到被束缚、被伤害、被冷落,心生怨怼之前也要承受着自己内心的谴责。
今天不想谈孝道,把心中对父母的感激和敬畏先放在一边,谈谈我们的中国式家庭关系。
01 我们都是为你好
世界上有因为种种原因不爱孩子的家长,但是每一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深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对子女来说,父母是自己在世界上最大的依靠,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无所不能的神。
只是父母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神”,他们拒绝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而是要成为他们眼中听话、懂事的子女。
在小孩还没有形成世界观的时候,父母的教导至关重要,他们使我们明是非,分对错。但是在教养孩子的同时,父母的控制欲似乎也在逐渐增强,我们喜欢吃什么,穿什么,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都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
成年之后,父母对我们的控制也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变成了“学文还是学理”“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之后考研还是考公”“工作是去北上广还是回老家”“什么时候和什么人恋爱结婚”“结婚后生不生孩子”。
这些话我写出来的时候都觉得要窒息了。
父母总是热衷于控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根据他们的意志成长,这样孩子就是他们的作品。一旦孩子反抗,或者没有按照他们的意志做事,就会受到批评,甚至不分场合的歇斯底里地发脾气,给孩子强烈的恐惧、羞耻和自卑感,以此作为惩罚。
等到我们长大后开始坚持自己想法和父母沟通时,他们似乎也并不在乎我们的感受,只是一味的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爸,妈,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我要的不是“为我好”,而是尊重和理解。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其次才是你们的孩子。不要打着爱我的旗号满足你们的控制欲,来干涉我人生中从大到小的所有选择,好吗?
02 挫折教育也是一种伤害
不知是不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教育好像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因为害怕子女被溺爱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太差,就强行加强生活的关卡难度,开始挫折教育。
于是他们时刻关注子女的一举一动,每次孩子取得一点成绩,还没来得及开心,就被父母一盆冷水浇灭了兴奋的火苗。
因为父母认为,不能让孩子过分自信,时时敲打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谦虚和清醒,即使自卑一点也没有关系;当孩子成功时也不能给予夸奖,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厉的评价。
所以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认同感,没有足够的自信。对他们来说家也不是一个能抚平伤口的地方,而是把你在外面世界受伤后已经结疤的伤口血淋淋的撕开,还要火上浇油的讽刺你的无能,质疑你的能力,嘲笑你的脆弱。
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世界从来不是温柔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况且,人生来不同,不是所有的小孩都适合挫折教育,有些孩子本身就性格敏感自卑,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
挫折教育,不过是有些家长为所欲为的强加伤害罢了。
03 最亲密的陌生人
孩子的情绪是很敏感的,当父母向孩子表达爱意时,孩子会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但是在含蓄的中国文化中,表达爱,似乎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
父母认为,你是我的孩子,自然应该明白我是爱你的。但是孩子总是在生活中小心翼翼地搜集自己被爱的证据,一旦这些被爱的痕迹不是清晰明了,孩子在家中便如履薄冰,好像一个外人一样,不知所措。
同时,当孩子在家庭里没有获得安全感时,他也不敢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因为害怕自己的爱得不到回应。
“被爱的人总是有恃无恐”,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是成立的。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爱着,才会肆无忌惮的和家长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有些家庭里,我们虽然是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实际上却是最亲密的陌生人,永远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正在经历什么,连彼此关心,都像是尴尬的寒暄
更严重的是,这种不安全感会延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连父母对我的爱都是似有似无的,我真的值得被爱吗?”诸如此类的心态很容易产生不自信感,由此性格也可能会过分内向腼腆,容易对他人产生依赖,或者过分独立,拒绝其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表达爱,应该是大部分人做父母之前的必修课。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明白,虽然我们是小孩,但是你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即使比我们多了很多人生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永远不会犯错。
对于子女来说,亲子关系我们无法选择,当你对父母产生不满时,也无需一味的愧疚自己的不懂感恩,不懂孝道。
我们是要做一辈子家人的,寻找正确的方法去沟通交流,让父母明白你的感受和想法,如果真的双方都无法互相理解,就不要过于强求来自家庭的认同和安全感,毕竟,换位思考和做出改变,总是很难。
如果没有被他人温柔的对待过,就要温柔的对待自己。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是你自己。
以后有幸做了别人的父母,也要记得,不要变成曾经让你痛苦的,“中国式父母”。
最后,希望能看懂篇文章的,只是少数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