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就是一个笨人,一介书生,一个文官,从来没有带过一天兵,打过一次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百无一用”的人,在大清王朝内忧外患中挺身而出,为国分忧,为民解难!这一切均源于曾国藩为官的初衷——“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
军事奇才——曾国藩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他说,“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兵之具,基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也就是说,真正厉害的将军不仅要搞物质刺激,还要要抓住这支军队的心灵。
所以曾国藩建立湘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创新,是他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成了“训”和“练”这两个部分。所谓“训”,就是“训话”,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练”,才是练习军事技术。“训”和“练”相比,曾国藩更重视“训”。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建军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些制度基础。
1.曾国藩的选兵组织和领导:
首先是兵源。曾国藩招兵,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而江南大营多数勇丁皆募自沿海地区的城市游民,尤以广东潮勇为多, 这些人恰恰正是湘军坚决不用的市井无赖之徒。正如曾国藩所说,这样募来的士兵实际上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漫无纪律,无事则虚糜粮饷,有事则临阵溃逃。
其次是组织。湘军强调兵为将有,利用门生故吏宗族乡党等关系,对全军官兵将弁逐层逐级加以控制,因此如臂使指,非常团结。
最后是军纪。曾国藩对军中廉政建设抓得很紧。他反复告诫军官们说:“欲服军心,必先尚廉介”。弁勇之于本管将领,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之洁否,保举之当否,则众目眈眈,以此相同,众口啧啧,以此相讥。惟自处于廉,公私出入款项,使阖营共见共闻,清洁之行,己早有以服弁勇之心。兵勇心目之中,专从银钱上着意。如营官于银钱上不苟,则兵勇畏而且服;若银钱苟且,则兵勇心中不服,口中讥议,不特扣减口粮缺额截旷而后议之也。一旦发现贪污中饱私囊行为,曾国藩就严惩不贷,从不姑息。副将杨复成,彭德胜因克扣军饷,曾国藩上奏朝廷正法处之。
2.曾国藩的战术方法:
湘军的作战原则也非常能体现曾国藩的性格特点,那就是“以静制动”“自固为本”。笨人曾国藩的战术方法就是六个字,叫做“结硬寨、打呆仗”。
这种打仗风格,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笨”。
湘军行军打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最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湘军行军,这半天行军,半天扎营。“以昼四十六刻率之,行十六刻而三十里,其十六刻以筑营垒,余十二刻而后昏暮,则神暇形壮,可以待敌。故百里而趋利者蹶,此军家之大忌也。”湘军行军作息表,是每天要花四小时行军,走三十里。然后就不走了,干什么呢?再花四小时挖沟修墙。
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都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要求: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就是说,外面的一条壕沟宽要达到两米,深要近三米。里面的一条,尺寸减半。“作墙如城,其高七尺,其厚六尺,子墙半之。”营墙也是两层,高两米多,宽两米;里面的一道尺寸减半。
修好之后,晚上再把军队分成三班,两班睡觉,一般轮流站岗。这叫“站墙子”。
由于,在岳州湘军的营盘曾受到到太平军的突然袭击,遭受了严重损失。所以,曾国藩总结经验提出的应对之策就是“扎硬寨”“站墙子”。
曾国藩正是由于善于总结经验,注重战略态势和偏移战略重心,具有能够透过暂时的纷乱看到重点,在利害交织中看清本质,牢牢把握好长远与眼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以非凡的“定力”,抗住了朝廷的重压和咸丰皇帝的瞎指挥,幕僚们的排挤;以“不惮烦苦”,精心苦思,“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致就成“巧”的“韧劲”和坚持不懈的“恒劲”最终实现了他的抱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