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白话诠释:季氏即将去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施加武力。”孔子说,“求,这岂不是应该责备你吗?颛臾是历史上的先王让他做东蒙的主人,而且他的领域在鲁国的城邦之中,是国家的大臣,凭什么要讨伐他呢?”
冉有说,“是季氏想要讨伐他,我和子路这两个人都不想去讨伐他。”孔子说,“求,周任曾经说过,‘(作为大臣要)施展才华然后在国家任职,如果不能施展才华那就辞职。’(一个人)即将跌倒却不去扶持,一个人倒下了却不去拉一把,那又为什么需要你去辅助呢?更何况你的话说的本来就有问题,老虎和犀牛从笼中出来,龟玉关在盒子中,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而今颛臾所在的地方城池坚固并且靠近费城,如果今天不去攻打,那么以后一定会给(季氏)的子孙所担忧。”孔子说,“求啊,君子痛恨哪些不愿意承认自己想要,却还要给自己找借口的人。我也听说,治理国家和地方的人,不担心人民平困而是担心人民分配不均匀,不担心人民少而担心人们不安定。大概分配均匀了就不会贫困,和谐了就不会人少,安定了就不会倾覆吧。如果是这样,那么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文化和德行从而使他们来,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定。今天由和求也辅佐别人,远方的人不服却也不能来,国家分裂却不能够守卫,在国内进行内战。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该在颛臾,而是要在国内喽。”
切己体察:一个老板办了错事,是谁的问题?在这里冉有两次为自己辩解和顶嘴,孔子都用道理批评了他。
首先的责任是做下属的,做下属没有起到好辅佐的责任。反而在老板犯错的时候,说自己只不过是服从命令,这就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和没有责任感。我们职场中的很多同事不都是这样嘛,除了问题不反馈,发现老板的问题不指出,结果是公司倒闭了,老板最后一个知道。做下属的换个地方谋求职位,看似跳槽“高升”,实际没有什么进步。
其次是老板的责任,竞争不是盯着对手看,而是把自己做好。因为感受到了威胁就要把别人铲除,这是十分幼稚的行为。现在商业环境中,看着竞争对手有啥,我就做啥,我就抄啥是愚蠢的。而是应该加强内功建设,在古代对于季氏而言,就是要做好国内的平均、和谐以及安定,从而让人民都来。而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要有好的企业文化,以及通畅的上升通道与反馈机制,才能够使得企业长治久安。
文言拾遗:无乃尔是过与?--“无乃”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不以为然的意思,跟“岂不是”相近,但语气比较和缓。“尔是过与”实际上是“过尔”,其中“是”是助词,表示宾语前置,而“与”是语气词。
陈力就列--“陈力”指的是施展才华,“就列”指的是任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