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韫,字令姜,东晋诗人,出生于陈郡谢氏家族,其家在谢玄时代已经成为江左高门,号称“诗酒风流”。
谢道韫父亲为安西将军谢奕,母亲阮容,乃阮籍、阮咸族人。
她是宰相谢安的侄女,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从小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谢道韫亦风流蕴藉,秀外慧中,艳压群芳。
她太有才气,又有胆识,才气堪比李清照,胆识堪比花木兰。
01,自幼守良好教育,聪明伶俐
谢氏家族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谢奕是东晋的安西将军,长年征战在外。
她和家族中的其他子弟都跟着叔父谢安治学。那时候谢安还没有出山做宰相,一直隐居在会稽东山谢氏庄园中,但已经是誉满天下的大名士。!
少女时代的谢道韫是那么幸运,生在这样的家族,春日里踏青溪边,秋日里赏菊饮酒,闲来与家中姊妹打秋千、投壶,人生似乎与痛苦没什么关系。
这是她一生最好的时光,彼时她也曾幻想过未来的婚姻生活,要像叔父谢安和婶母那般恩爱才是完美。

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
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听后非常惊奇,谢道韫小小年纪有如此独特了解,大赞其雅人深致。

02、擅长诗文,被称”咏絮之才”
有一年冬天,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谢安将子侄们都叫来,大家围着炉子一边吃烧烤一边饮酒。
孩子们吃得正尽兴,望着屋外的飘来飘去的雪花,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
给烤肉上放盐的谢朗,此刻正忙得不可开交,随口回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大家差点笑喷,谢安没想到侄儿如此无知,很失望。
而谢道韫悠然神想后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加入了自己的遐想,将飞雪比喻成柳絮。
谢安见侄女如此有才,感到很欣慰,从此高看她一眼,后来为她精心选夫婿。

就是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
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谢道韫擅写诗文,有《泰山吟》《论语赞》等作品传世。
她原创的《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这首诗仍无半丝女子气,全然一副孤傲的隐士心态。
描写东岳景象,颇得自然之趣;《 拟嵇中散咏松》则仍带有玄言习气,表现出从“庄老告退”到“山水方滋”之间的演化。
03、叔父谢安为她选夫婿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晋室东渡之初,
谢安颇为谢道韫的婚事操了很多心。到她自己谈婚论嫁时,父亲已经去世,她的婚事自然是由叔父谢安来掌握。
谢安对这个侄女的宠爱人尽皆知,一来自然是谢道韫才貌双全,招人喜爱;
二来,也是谢安怀着对兄长谢奕的感恩之心。谢安小时候家中无人照料,谢奕纵有公务在身也会将幼弟谢安带在身边。
甚至把谢安抱在怀中升堂,现在兄长已去,谢安怎能不为侄女的终身大事操心。
谢安心中一直在暗自盘算,一定要给自己的这位侄女物色一位才华相配的丈夫。
阅人无数的谢安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生运筹帷幄,却在最疼爱的侄女婚事上被鹰啄了眼。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能与东晋顶级士族谢家联姻的,首推王家,连皇族都得往后站。
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他们常常游山跳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
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
忻谓‘山阴道_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寸侯,名流雅集。
王羲之为人洒脱,书法冠绝天下,而谢道韫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唐朝李嗣真曾称其书法“雍容和雅”,她嫁到王家应当如鱼得水。
因此,谢安直接将目光锁定在好友王羲之家中,他们既是好友,又门当户对,知根知底,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良缘了。

土羲乙的天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王家子弟个个才华出众,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
论才华,自然是小儿子王献之第一,他后来的书法造诣不比父亲王羲之差,父子两人并称“二王”、“二圣”。
他长得也是风度翩翩,连公主都对他青眼相加,只不过王献之的年龄比谢道韫要小一些,且王献之自幼与表姐郗道茂感情笃深,彼此都有意,所以只能作罢。

除了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中最有名士风度的当属老五王徽之,不同于弟弟王献之以书法闻名,王徽之只凭着故事就青史留名了,
谢安最初的意思是想将侄女许配给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
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
不久得知王徽之“ 雪夜访戴”-事以后,谢安担心王徽之是一-个办事随心所欲,不能始终如一的人。

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做他的侄女婿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及会稽内史。
王凝之是王家的老二,中规中矩,无功无过,看起来很老实,适合过日子。就这样,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嫁给了默默无闻的王凝之。

04、婚后生活不和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清晨醒来,面对熟悉的姑舅,谢道韫感到一种别家儿媳没有的自在。
公公婆婆都是曾和她谈论过书法的长辈。尤其是公公,他的字值得用一辈子时间去学习。而那些小叔子们,对她也是和蔼恭敬,这让她很快就适应了。

可是渐渐地,丈夫王凝之的行为开始令她很苦恼。
谢道韫是随性之人,有竹林名士风范,平日喜欢做点超越礼法的事。
王凝之不是指指点点,就是用一篇大道理来打压她。
除了夫妻生活没有一点儿情调,王凝之还沉迷于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张天师创立的一支,据说入教前要交五斗米,故此得名。
王凝之在妻子生病际不想着请医问药,而是焚香拜神,念念叨叨,这般“心外无物”,难怪他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回到娘家,谢道韫就露出一副郁郁寡欢的姿态,丝毫没有新婚女子的欣喜。
谢安见侄女如此怪异,便问她:“可是王凝之欺负你了?”谢道韫气忿地说:“我们一门中有叔叔你,还有我父亲、二叔、四叔、五叔这些国之栋梁。
就算是平辈中,也有谢韶、谢朗、谢玄、谢琰这些优秀青年。可是我万万想不到,天地之间竟然还有王郎这样的人啊!”
谢道韫这话真是一点儿没给王凝之留面子。好像论及的不是自己丈夫,而是一个很令她反感的市侩。
可是没办法,这人偏偏就是自己的丈夫。纵然如谢道韫这般性格刚正、牙尖嘴利,那也只好口中抱怨、心里认命。
后来,王凝之被朝廷任命为会稽内史,主管浙东地区的军政要务,谢道韫就带着儿女们离开王家老宅跟随丈夫搬到了山阴城中的内史府。
道韫15岁时嫁到王家后,恪尽妇道,受到王家老少的一致好评,都认为她是一-位难得的好媳妇。

04、善思辩,有林下之风
除了擅长诗词,谢道韫还善思辨,曾帮王献之与朋友“谈议”。
晋代清谈之风盛行,文人雅士,经常围坐在一-起,一杯茶,- -壶酒,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连大家闺秀也常常参与其中,发表各种高见,不过女子参加其中的讨论。
则先要设置好“青绫幕幢”,, 然后,端坐其中,使那些与之对谈的男性士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有一次,凝之的弟弟献之与友人讨论诗文,正被友人说得理屈词穷,处于尴尬境地之时。
被从这儿经过的他的嫂嫂谢道韫听到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
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谢道韫二话没说,立即躲到屏风后面参加了讨论。
谢道韫接着献之的话说下去,并在他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大加发挥,讲得条条有理,使友人无言以对,只好甘拜下风。

在座的人对谢道韫的才华无不折服,她风韵高迈,谢安称她有“雅人深致时人评论她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05、海盗作乱,从容对敌
后来,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手屋军政大权。
面对强敌的进攻,部下劝他早作准备,而但书呆子气十足,一味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却居然相信道教,且能保佑一 郡百姓不遭涂炭。

王凝之于是闭门祈寿,然后告诉部下说: “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
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怒火万丈,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

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
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
谢道韫面对刽子手,正气凛然地对孙恩厉声喊道:“事涉王门, 何关他族?这个孩子是我的外孙刘涛,你们一定要杀他,那就先杀了我吧!”
孙恩早已听说过谢道韫是- -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义正词严,毫不畏惧的样子,不免也被她所折服。
于是改容相待,不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而且也没有加害于谢道韫,还派人将她和她的外孙刘涛一起送回会稽。
谢道韫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坦然处之,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
06、晚年传道、授业、解惑
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一直深居简出,再未嫁人,过起了悠闲而平淡的生活。
处理家务,教导外孙成了她每日的日常生活。谢道韫的晚年一直在研究经书,书写诗词,在当时的士林产生了不俗的影响力。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谢道韫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红颜薄命,谢道韫才华横溢,却嫁非所人,夫妻不能琴瑟和鸣。
更惨的是她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 -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
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