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郭亚婵坚持分享第938天:
学习打卡第26天:
三、扩大知觉而非颠覆框架的提问
意图
(一)关注晤谈的过程并同步于当事人非口语讯息
——“内容”指的是当事人的口语讯息、所说出的台面上的资料;
——“过程”指的是当事人表达信息的方式、立场与态度。
——SFBT会特别尊重当事人口语表述的“内容”,但仍会大量兼顾“过程”的讯息来进行晤谈。
——非口语讯息含有当事人个人独特性和文化差异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呈现的方式,咨询师除了要注意自己的非口语行为,也需要时时观察当事人的非口语讯息,然后再选择是否探究其非口语讯息背后的意义。
——SFBT咨询师会兼顾当事人表达的“内容”和“过程”的各种讯息,用于后续问句的提出。参考当事人的非口语行为,确认晤谈对话是否捕捉到当事人的知觉或可能性征兆,进而继续修正提问问句或回应方向。希望在此晤谈问与答的往返过程中,创造出当事人改变的可能性。
——SFBT咨询师是在咨询互动中整体观察与理解当事人的。对于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咨询师会以“对当事人会产生最好效益的方向”来进行选择判断,以让当事人能体会到晤谈正朝向一个建设性的方向前进。
(二)重视“行动”成效体验,不以“解释”产生顿悟
——SFBT咨询师会尊重当事人期待别人改变的知觉,视这样的期待为当事人目前如何看待他们生活方式的表征,若要使当事人从无力感转而拥有赋能感,即是通过提问问句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当事人将焦点回到自己身上,也能将行动与改变的责任回归于当事人的身上。
——SFBT十分重视行动的力量,认为先有行动改变了现状后,当事人感受与想法将会随之改变,在当事人实际行动之后,依据行动结果,当事人自然会产生诸多“顿悟”。“,行动后的顿悟”也将再激发当事人修改接下来想目标设计与行动设计。
——SFBT晤谈除了会了解问题发生的基本状况,更深究当事人如何达成目标的相关背景与环境的信息。当事人知觉的转变应由他自己本身来创造,顿悟并非一定要发生在行动之前。当事人往往在行动之后,才可能对自己的过去与行动有更多顿悟,行动后的顿悟所促发的知觉转变更为真实、适切,更能促使当事人产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以“澄清式自我揭露”与“温和挑战”取代传统面质
——SFBT不建议咨询师告诉当事人有关自己的过去经验,尤其是个人之前的惨痛故事,或针对当事人体验提供个人建议,因为会影响当事人,造成当事人模仿,或是让当事人有自叹不如的感觉,将会削弱当事人建立他们自己解决方法的意愿与胜任感。
——若当事人说话内容有矛盾或不一致时,为了帮助咨询师了解当事人对他们生活的知觉,SFBT咨询师自我坦露是以“澄清”的“提问”方式来询问当事人,并按照目标导向与优势观点在进行。这样澄清式的自我坦露,将催化当事人在面对自己挣扎的同时,仍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力量,继而愿意往解决导向的路线前进。
——SFBT相信当事人任何的想法在其生命脉络中一定其来有自、有其道理,值得咨询师尊重与尝试理解。咨询师会选择采用较为温和的澄清式处理当事人自我揭露,来表达咨询师所发现当事人的矛盾之处及其存在的主观诠释。SFBT咨询师会以“温和挑战”的态度与技巧来催化当事人产生反思。
——SFBT视当事人为专家,咨询师会虚心地向当事人学习如何帮助他,并时时跟随着当事人的思维,创造正向运作气氛,引发当事人的自我反省与面对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