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而活,是哲学上最深刻的问题,也是无数人一生的追问。有人说,快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确,快乐是天然的好事,人活着理应追求快乐,追求更多快乐和更高层次的快乐。无怪乎,儒、佛、道三者,都要关怀快乐的问题。
儒学的理想人格,就是“孔颜乐处”。《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肱而枕,这是孔子的乐。《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食瓢饮,这是颜回的乐。孔颜之乐,在于安贫乐道。在儒学文化熏染之下的古代文人,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人格。华北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网络走红后,挣了不少的钱,被批丢了“文人风骨”。戴教授的妻子身患癌症,面对在高昂医疗费用重压之下的指责,戴教授怒怼:“文人风骨能值几个钱!”确实,我们提倡安贫乐道,但不能将知识分子道德绑架于贫困的窠臼,如果知识分子都只能身处贫困,又有几人能真正快乐呢?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因迷失了自性,追从于自我自私的贪求,而造成苦果,因此佛教倡导“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何谓“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有一种简单的解释说,我们身上的贪心、嗔恨心和愚痴心,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这是苦,而去除贪嗔痴,就当下得到快乐。弘一大师在家时为富家子弟,以艺术才华而誉满当时,却毅然舍俗出家,走的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之道。只是此等修为,能有几人做到?凡夫之心,念念不忘自我,深怕失去“我所有的”,无法忘掉“我所有的”,往往陷于贪嗔痴,难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道家的快乐,似乎在于“比不足”。《列子·天瑞》记载:“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此中三乐,皆比不足,也就是在于知足,此者往往是最容易做到的。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可以完全拥有,一是自己的身体,二是自己的思想,身体追求健康,思想追求快乐。精神生活的满足,完全可求之于内心。人生路上,心若是宽一寸,快乐自然增三分。
《西游记》里谁最快乐?答案肯定是猪八戒,西天取经路上,他的欢乐最多。为何师徒四人唯猪八戒可以独乐乐呢?因他总向着生活的亮点,唐僧被妖怪抓走了也无妨,大不了分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这样的心态,其他三人做不到。猪八戒是典型普通男人的写照:好吃、好货、好色,也有点小勇敢。现实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快乐的男人并不多,这普遍是心态的问题!既然明知道世上很多事难遂人愿,为何不学学猪八戒,常想如意的一二,寻找生活中的亮点使自己快乐呢!
《红楼梦》里又是谁最快乐?答案可能是薛蟠。一说到他,不由想起他的“女儿愁,绣房钻出个大马猴”的酒令,这货十足流氓加恶棍的形象。由此可见,快乐无关善恶。但生而为人,总要坚守为善的底线,至少不能有意为恶。
香港作家蔡澜,在随笔集《今天过得比昨天快乐》中,透露了他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吃喝玩乐。在蔡澜眼中,人生的意义,今天要活得比昨天快乐,明天又要比今天快乐,就此而已。蔡澜一生,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倪匡说他“是少有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黄霑说他“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金庸说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这足以说明他的人生底色。快乐自己不损害别人,这又有何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