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书评?

作者: 秦娇娇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07:57 被阅读59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秋的北京,已带有沉郁的萧索气息。我每天下班,先穿过写字楼所在的院子,然后走一个过街天桥,到对面去等公交车。路上行人,一个个匆忙但沉默地赶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想我晚上的读书计划,想我该怎么写书评。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为什么要写书评?

    以写书评促进读书,以输出的目的强化输入,读书效果事半功倍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本书读完之后,你还记得主要内容是什么吗?这本书好在哪里?哪个部分给你影响最深?通过这三问,你可以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我们花时间读了一本书,总要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总不能读了跟没读过一样。

    读一本书,读懂是最简单的,读后能向别人讲出来就增加了一个难度,而读后能用自己的话系统地、逻辑清晰地写下来则是最难的。而实现这个最难的部分,恰恰是阅读效果最好的体现。只是纯粹地读书(输入),不作任何输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于自己,得不到更好的消化升华;于他人,未能分享到精彩的价值。

    以前,常听别人说,分享一本书,最好的方式是完全合上书,用你自己的思维框架、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精华全装进去、呈现出来;而不是复制书中的话。这样分享出来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借的作者的。以前,这些话理解不深。直到自己为了写好书评,在读书的基础上制作笔记,对书中内容进行交互式思考,激发出自己原创思维的时候,才明白了“读一本书,就是与许多优秀的人对话”这类格言的深刻意义。这种感觉,如同打开了新的一扇门,看到了一个新鲜的、更大、更美的世界。

    我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每读完一本好书,都写一篇书评。带着要有所产出的目的,读书的时候我就更主动地去思考,并且有意识地去梳理书中的主线和要点。下图,分享一下我近期的个性化书单。

    我近期的书单

    读外国的好书,尤其有必要借助书评,梳理出更易于内化的思路及精髓

    在有的领域,的确是外国的好书多,思想深刻、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要点精彩独到。但问题是,外国人写书的框架思路可能不大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中国人写文章,讲究开篇点题结尾升华,中间或并列分述,或层层递进,总之起承转合非常流畅,读起来也清晰舒服。外国人可不一样。明明要点精彩纷呈,但行文结构或天马行空,或行文逻辑如杂草一般。

    以我最近关注的阅读领域为例,《如何阅读一本书》(美国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日本作家奥野宣之著)均为权威佳作,但两本书在逻辑结构、内容摆布方面均有混乱、重复之处。尤其前者,秋叶大叔曾评价“难得一见的内容如此之好,结构相当混乱”。再加上语言翻译的难处,更增加了艰涩的程度。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清脉络,消化吸收书中精髓,写一篇书评就成了一个有效手段。可以打破书中章节结构,自己梳理一个系统的框架出来,再把书中的精要之处,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填到这个框架中去。这就好比给自己构建了一颗知识树,既有利于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知识,也便于同他人分享。

    书中也许没有颜如玉、黄金屋,但一定有一个更好的你

    读书和写作是我长期以来的爱好,但踏入社会工作之后,对自己业余的梦想常常有一种无力感。有时,不得不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叹。

    开始写书评之后,我发现它将读书和写作融合了起来。写书评成为我读书的良伴,且有所产出这件事情也增加了我读书的乐趣和成就感。每写一篇书评,就诞生一个“小确幸”。

    写书评也拓宽了我阅读的视野。以前,我以读人物传记、小说、鸡汤为主;现在,我关注阅读类、写作类、思维类的书籍。兴趣的拓展,使我觉得生活半径变大了,如同新的一束光照进来的感觉。在读书的小路上,我抛弃了以往的意图和偏见,觉得豁然开朗。

    文末,贴一下我的“读书利器”吧——夹书板。有了它,像我这样爱做笔记的,就可以解放双手了。感谢你,读完了我的文章~

    我的夹书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要写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lh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