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同事小王已经5年过年不回家了。
每年过年,他都奔赴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网上寻找3、4个旅游搭子,找一间民宿,大家各自施展厨艺,一人做一道拿手菜,齐心协力包饺子,围坐共享年夜饭。
饭后,兴致勃勃地玩几局掼蛋,待夜深困意袭来,便各自回房休息。
春晚不是过年的必修项目。
走亲串友不是过年的必修项目。
没必要的酒局饭局也不是过年的必修项目。
春节小长假,就像普通的假期一样,找一个想去的地方,放松身心、悠闲度日。
同事小张却非常羡慕小王,忍不住发问:你单身不想回家我能理解,可是你爸妈呢?他们不要求你回家吗?我如果过年不回家的话,我爸妈能跟我断绝关系。
小王笑笑说:我只是过年不回家,基本上每个月我都回家待几天,经常刷刷存在感,所以逢年过节不回家,他们也就习惯了。
小张呆若木鸡愣在原地,无奈道:我又得回家接受长辈们的灵魂拷问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0721/7bcfdf7caee89b27.png)
小时候,我们盼望着过年,有红包拿,有新衣穿,有平时舍不得吃的美食,可长大后,我们却害怕过年,衣服随时可以买,很多吃食平时想吃也能买得起了,从拿红包的小孩大到要给小辈发红包了,最难受的还是那些无情的拷问。
过年回家这事儿,对不少年轻人来说,竟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任务。
(1)回家的“经济账”:钱包“大出血”
过年回家这事儿,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工作的地方离家近倒好说,稍微跨个省,抢高铁票、机票、卧铺票时,根本顾不上看价格,能抢到就谢天谢地,一趟来回,一两千块钱不知不觉就没了。
以往过年,年货都是爸妈操劳,现在自己挣钱了,年货采办可不能马虎。猪肉、牛肉、羊肉、海鲜、白酒、红酒、瓜果蔬菜、鞭炮、拜年的礼品,大包小包,这钱花得跟流水似的。
最让人肉疼的,还得数这红包。看着小辈们一个个眼巴巴地等着,怎么也得意思意思。小时候收红包都是一块一块的,现在都是一百二百的,20来个半大的孩子,哪个也不能落下。
还有其他人情往来,请客吃饭,你看,过年回家,简直成了“花钱大作战”,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一趟下来,2个月的工资就没了。
(2)观念碰撞:是家,还是“战场”?
一年到头,出门在外,辛苦打拼,好不容易过年回到家,本以为能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结果呢,才发现这观念的碰撞比想象中激烈。
父母的关心是真的,可关心的方式却与当代子女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就说生活习惯吧,年轻人熬夜是家常便饭,可爸妈就急了,天天唠叨“熬夜伤身体”“早点睡,身体好”。道理谁都懂,只是熬夜的生物钟不听使唤,这观念一不一样,家里就热闹起来了,争吵声、叹息声,此起彼伏。
再说消费观念。年轻人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偶尔买个心仪的小玩意儿,爸妈就急得不行,说“乱花钱”“不务实”。年轻人觉得自己辛苦挣的钱有权自由支配,父母却一心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矛盾就此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步。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是这 “理” 的时代背景早已发生了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0721/e0b580b8fc117d4e.png)
(3)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最最让人头疼的,还得数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过年回家,那可就是“大型审问现场”。
一进门,屁股还没坐热乎,问题就铺天盖地而来:“今年挣了多少钱呀?”“什么时候结婚呢?”“对象找好了没?”“赶紧找对象啊!”······
这些问题,要是自己爸妈问,还能怼几句,可七大姑八大姨毕竟是长辈,太不客气的话,转头全村都知道你是个“怪人”了,可是客客气气的话,他们真的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问不出他们满意的答案又怎能善罢甘休呢?
说好听点,这是长辈们的关心,可难听点讲,别人的私事,还是少打听为妙。就算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小辈,如今也已长大成人,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被追问得事无巨细。
成年人要懂成年人的游戏规则。
小时候,家是我们温馨的避风港;长大后,家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不管是我们,还是父母,都打心眼里为对方好,只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过于自我。学会相互体谅,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过年回家,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虽然有诸多困难,亲情的珍贵,是无法替代的。
不回家的理由千千万,但回家的理由只有一个:陪陪日渐老去的父母。
家是根,是魂,是归宿。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我们都要常回家看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0721/7b3ceb12988e9393.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