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硕?专硕?

学硕?专硕?

作者: e8886ee2524f | 来源:发表于2015-05-11 22:49 被阅读314次

    在专业型硕士得到大力倡导的今天,有读研打算的同学们在面临选择时,究竟应该如何做决定?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有哪些特点?又是否能够应对挑剔的市场要求?“学费高”“招生名额多”“竞争强度低”“考试难度低”的“三低一高”状况是否说明专硕的含金量有待确认?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易靖韬老师介绍,撇开现实中研究生培养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按照理想的状况,专硕与学硕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招生标准:

    首先,在学生输入环节上,学硕与专硕需要的学生各有特色,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学术型硕士看重的是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未来可能立志于学术研究,至少需要有这方面兴趣、基础和发展意向。专业型硕士的入学考核则主要依据后面的输出环节,更看重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实践的能力,以及能否尽快接受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的实际情况。

    因此,在专业型硕士的招生中,工作经验、工作历练、专业技能、专业背景等是招生的基本要求。

    那么,以目前的状况,能够在招生上做出实际区别吗?易靖韬老师介绍,从初试试题的设计,到面试的侧重点,应该都有体现。

    培养内容:

    其次,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内容和方式、教学模块都是不一样的。

    学术型硕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比较偏基础性。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是基础课和一些与学科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将现实世界高度抽象成为元素。举个例子,经济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面对的可能就是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以及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这类训练的重点是为学术研究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上课为主,也有部分研讨,教授内容占很大比例。比较侧重逻辑演绎,包括最后需要掌握的应用,也是对基础理论的深度理解。

    专业型硕士则不同。在教学内容上,通用课程和技能课程比较多,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偏向实践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工具。在教学方法上,更多的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知识构建。

    发展方向:

    另外,输出环节也就是学生的培养目标,两者存在明显区别。

    学术型硕士未来从事的主要是科学研究、社会研究等研究性工作。在解决社会或者国家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通过一些相对复杂的工具,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进行组合,更多表现的是思维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学术型硕士本身设计的初衷就是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包括各大院校、各大研究所、各个科研机构等,都应该是他们的工作方向。

    专业型硕士面对的则是比较鲜活的外部世界,解决社会上比较一般、基本、偏操作层面的问题,他们更需要掌握的,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专业型硕士中很多人进入企业、银行以及社会的各个基层,在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环境里工作。

    从毕业生的去向来看,这两类硕士有本质不同。

    本报记者 王亚楠

    供图/东方IC

    相关链接_

    了解“专硕”小贴士

    ◎小贴士1 专硕学费比较贵,为什么?

    虽然现在学硕也已取消公费,但是与学硕相比,专硕的学费仍然比较贵。易靖韬老师介绍,这种收费政策是与其培养目标相匹配的。

    总体上讲,学术型硕士的定位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未来工作后,岗位带来的经济回报可能并不是那么可观。“用一个形象的词来说,应该是比较苦闷。”而专业型硕士的定位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后可能会有比较丰厚的薪酬回报,或者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工作岗位。“很多本科毕业的同学再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时,物质回报都是直线上升的。”

    因此,专业型硕士可能意味着学生获得物质回报的速度和强度都比学术型硕士要高,从投入产出比来讲,对应而言学费就会更高。

    ◎小贴士2 专硕容易考,为什么?

    报考专业型硕士的难度比较小,这点得到了公认。那么,这是否说明专业型硕士的含金量比较低?易靖韬老师介绍,这个关系到目前改革的趋势。

    现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比例都在扩大,甚至逐步调低学术型研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比例。一些热门的学术型硕士专业报录比可能会达到30:1甚至50:1,但是对于专业型硕士,最多不会超过5:1。

    专业型硕士的竞争强度下降,这是目前改革调整带来的变化。

    今年考研

    ,除了实行取消“不超过40周岁”的年龄限制、全面启动收费两条新规外,广大考研者或许还该关注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布局变化。

    到底是该报考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记者从沪上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985高校获悉,不少院系目前招收的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已基本接近1∶1。而不少高教专家甚至发出警示:今后报考学术型硕士,须更加谨慎。

    就业压力带动考研热

    这两年,考研热“高烧难退”。从2010年到2013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从140万激增至180万,2014年稍有放缓,170余万。。

    “这几年本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很多考研者无论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主要的考研动机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期待两三年后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沪上一所名校常年从事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种考研动机驱使下,很多报考者在研究生类型的选择上显得盲目,比如,格外在乎社会评价。

    目前,很多大学院系都兼招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前些年,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学术型硕士学制长,“含金量”高,所以选报学术型硕士的考生人数一直高居不下;最近两三年,不少名牌高校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就业上难分伯仲,这个信息,又在报考者中激起新一轮“投机”。

    一些教育专家不得不发出警示:如果未来不想从事科学研究,尽量不要选择学术型硕士。否则,对于学生来说,投入和产出很可能会不成“比例”。

    复旦大学

    研究生院负责招生的副院长吴宏翔教授介绍,该校的研究生培养将和国外大学的学制接轨,未来,科学硕士(即学术型硕士)将实行硕博连读的方式,实行长学制,一般是通过5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而硕博连读中未通过中期考核、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将“折回”硕士培养轨道,获科学硕士学位。

    这也意味着,今后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持有者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正在读博、处于成为学术人才的过渡阶段;还有一种即是被淘汰的博士生候选人。

    专业型硕士比例还将上升

    从5年前开始,教育部已经鼓励高校扩招专业型硕士,按照5%的比例逐年增加。

    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在读博士研究生中,98%为学术学位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中,学术型硕士占69.1%。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计划,到2015年,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基本为1∶1。

    很明显,沪上不少名校已经提前达标。目前,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型硕士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0%左右;复旦大学为55%,从今年开始,复旦一些原本归于学术型硕士的专业已归入到专业学位,其中就包括经济学院资产评估方向的硕士、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等。在同济大学的部分工科院系,专业硕士已经占据在读研究生人数的半壁江山,而明年的招生计划中,一些院系还将大幅提升专业硕士的比例。

    “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大国,今后几年的主要目标是区分研究生的层次,提高培养质量。”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杨志刚教授告诉记者,无论是教育部出台的规定,还是大学正在实施的研究生教改举措,有一个信号已经非常明确:今后研究生培养主要定位于两类,一是拔尖创新人才;二是高层次专业人才。而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将在企业就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研发。从人才培养规模上来说,专业硕士今后肯定将占据绝对大头,而学术型硕士人数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缩小,达到“量少质优”。

    高校将活用招生自主权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研究生培养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各名校也在悄悄抬高研究生的选拔门槛。

    “在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硕士,我们招生时仍是一把尺子,都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杨志刚以他所在的学院介绍,尽管工科专业扩招专业硕士是主流,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标准。

    实际上,众多“985”大学近年在招录研究生时,都为考生中的一批“考霸”而头痛不已,例如本市某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每年的前三名中,几乎都有同一所学校的名字出现。不少大学教授反映,他们在面试时发现,不少在考研

    笔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知识面很窄。

    这些学生基本来自于一些坊间俗称的“考研基地”,即一些地方院校

    从本科低年级开始就组织学生专攻几门考研的规定科目,对具体专业要求的更多教学内容不加重视。作为一种“制衡”,不少名校不得不充分动用手上的招生自主权,有意识地提高校内免推生的比例,在招生时侧重于招收本科就读于“985”、“211”的学生——而这一应对之举遭到不少地方院校考生的激烈反抗,认为是严重不公。

    记者获悉,教育部针对明年的研究生考试已出台专门规定,研究生招生院校在本校的免推生比例不得超过50%,即免推生和统招生基本达到1∶1。

    部分沪上高校表示,今年在严格执行这一规定的同时,仍将合理运用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更多地增加面试分数在研究生招录中的权重。

    一位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称,该校大多数导师在招收硕士生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考察未来有哪些学生能成为博士生的苗子。而对于一些为了“混文凭”而投机选报学术型硕士的考生,也开始设置关卡。“我们会采取更严格的审核,没有达到毕业要求的,将从3年制延长为4年制甚至更长时间,提高读研的时间成本。”

    但多所沪上名校都表示,对于经过院系筛选且个人真正有意愿从事科研的好苗子,学校将提高他们的津贴和待遇,让他们安心研究。

    另据了解,名校为防止研究生培养的“近亲繁殖”,今后还将进一步鼓励研究生的跨校流动。目前,包括北大、清华等在内的国内C9成员高校都已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并且各校都制订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QQ129749805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硕?专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pi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