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塔想说 | “苹果药丸”我“药丸”

塔想说 | “苹果药丸”我“药丸”

作者: 塔塔先森Tower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20:01 被阅读0次

文 | 孙天祺

“苹果药丸”,还是诸君需要“药丸”

由 Face ID 引出的一些看法与反思

“Apple 药丸。”

Face ID × Animoji

许多人看完 Apple in California 在全新建成的飞船总部举行的 2017 秋季发布会后,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

如同让我们司空见惯的“XXX 滚出娱乐圈”、“XXX 都是卖国贼”的论调,简洁,明了,不作任何阐释,不接受任何反驳,不回应任何讨论。

似乎这一切世人皆知、无需证明,还应该被世人供奉、奉为公理。

同时,网络上铺天盖地:

《iPhone 现在才有这个功能?华为笑了》

《库克江郎才尽,新一代 iPhone 毫无创新!》

《全面屏?苹果这次又在开玩笑》

《丑爆了!苹果发布新一代 iPhone X》

……

讨伐苹果又一次成为了政治正确,唱衰苹果又一次成为了全民狂欢。

知乎上,某个问题再次复苏:

“苹果公司是不是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至此,一年一度的“‘苹果药丸’杯标题党、高端黑、段子手、强行站队及撕逼大赛”正式全面开赛。

按住哗众取宠、顶风作案、拿钱办事以及别有用心的标题党和水军不表,这次各种舆论的焦点在两样东西上:“全面屏”与“齐刘海”。这两样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同时指向了一项新技术,也是今天讨论的主角:

            Face ID [1]

“——Face ID?”

“——就是人脸识别,小米和三星不是早就有了吗?”

有的网友还会故作深沉地在最后加上一句

“早就有的技术,苹果还要拿出吹那么长时间,看来这个公司是真的不行了呀。”

与此同时,其他厂商比如华为和小米[4] 也顺势宣传自家产品的“人脸识别功能”。友商宣传自己的“人脸识别功能”,但没注意苹果公司带给大家的是一项“面孔识别技术。”

事情因此而变得有趣。

Face ID 示意图

我尝试着查询 Face ID 工作原理以及来龙去脉,发现了网友的担心、猜测,媒体的夸张、渲染。大家看起来和段子手并无二致。

认知偏差就在“人脸识别”这个词上产生了。

“你老婆晚上趁你睡觉的时候解锁你的手机”

“女朋友骗你瞅一眼手机就完成了 Apple Pay 付款”

“自己化妆前化妆后是不是一个人你自己还没点数吗?”

这样的段子,可能会被很多科技爱好者或从业者直接识破。但在微博、贴吧、知乎有不在少数的网友,在微信群、朋友圈有相当数量的中年人,认真而严肃地将这种段子当成了“自己认为”的事实。

“心怀不轨的人找到你的照片不就能解锁了吗?央视 315 去年刚刚曝光。”

我也亲耳听到身边的某一位亲友如是说。

在试图对这些观点进行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时间表:

2010 年,苹果收购瑞典面部识别技术公司 Polar Rose。这家公司利用其独有的技术开发出了一款应用——Recognizr。当 Recognizr 识别出一个人的脸部时,就可以显示出这个人资料,包括他的 YouTube、Facebook、Twitter、Google Pisaca、Flickr 等等。

2013 年,苹果收购以色列3D传感器技术公司PrimeSense。该公司创立于 2005 年,于 2006 年研发出 3D 传感器,在当年的 E3 大展上与微软建立了联系,并催化出代号为 Project Natal 的神秘项目。

2015 年,苹果收购了瑞士公司 Faceshift 。Faceshift 是一家专注于实时动作捕捉技术的公司,专利是无标记(markerless)面部动画捕捉技术,经常和游戏、动画工作室合作,通过3D 传感器实现快速、准确的面部表情捕捉。

2016 年,苹果收购了一家人工智能表情分析公司 Emotient。这家位于圣地亚哥的初创企业通过面部表情分析来判定人的情绪。

2017 年初,苹果收购以色列公司 RealFace。透过 RealFace 技术,使用者可不用输入密码或指纹,仅需透过脸部试别即可完成授权、登入手机。[2]

显然,以苹果公司的调性,为了 Face ID 的布局进行如此一番收购,那 Face ID 不可能仅仅是一个人脸识别解锁那么简单。

进一步了解[3][5],我们也能知道 Face ID 用于解锁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投影出 50000个 光点,3D 信息采集,面孔指纹图绘制;再次信息采集,绘制新指纹图,信息对比。中途设计两次人工智能的仿生学运算,并对人脸信息进行了两次加密。

如此巨大的资本与技术投入会带来不同的体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 Face ID 相对于其他传统工具更快的识别速度与更高的准确率来验证。同时,我们可以想象,表情与情绪分析的面孔识别可以根据人的情绪推荐新闻与音乐,根据人的面部状态推断使用者的身体状况。自带的面部数据分析模块也可能对于未来人工智能表情可视化作出贡献[5] ——让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拥有人的五官面部乃至于表情。

而在Animoji、AR[1] 的应用也向我们证明Face ID的用途远远不止解锁而已。或许我们可以猜测,苹果在下一盘大棋——类比之前的 Touch ID 和 3D Touch,这项新技术可以使苹果公司的 iPhone 领先同类竞品至少 1-2 年。

了解了相关技术信息后,我试图和身边的人们普及这项技术,普及确实有效果,一些朋友确实理解了 Face ID 与传统面部识别的区别。但个别反应有如微博和知乎的评论区:

“说着好像挺高端的,但是它现在不也做着和其他牌子手机一样的事情吗?不都是在人脸识别解锁吗?”

“不就是解锁手机吗,犯得上费这么大事情吗?反正我没用过指纹解锁和人脸识别,用密码也挺好的。”

“我又不用苹果手机,我支持国产用华为,你和我说这个没有用。”

“你确实知道不少,但是我想知道你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吗?”

……

一时语塞,两相印证。

终于,我在现实生活中见识到了鲜活的反智主义。

曾在《南方周末》上看过经济学家汪丁丁的一篇有关“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的社论,上面提到了打着“科学主义”旗号的反智主义,也因此曾试着了解这个词,也正是这个词与为我理解 Face ID 的相关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在面对陌生领域的新事物,就比如 Face ID 时,连深入了解一下的意图都没有,甚至对于这个新技术没有正确的概念,便用自己的臆想、论断、甚至是粗暴的类比来否定对方。用以“……不就是……”“这东西……”“……没有用”这种充满感情因素的主观判断,乃至会有人发出对于巨资研发出“没什么用”技术的怀疑,还有直接对苹果公司及其背后的科技界的否认。我本不认为一个有基本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受过思维锻炼且完成了完整基础教育的理性人会发出如此言论。

可是这类言论就是盛行在各个网络空间的各个话题上。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反智主义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在努力地用错误的不科学的方法、不符合科学的论据来试图证明一件他自认为正确的错误的事情。”用本就具有偏见的论据甚至完全反科学的“事实”去证明自己的偏激理论,用站队的形式直接跳过了自主了解背景完善知识框架分析事件全貌理性判断是非的过程,用完全没有也不需要逻辑的陈述和论调来扔出自己的观点,用夹杂着人身攻击的反驳甚至露骨的谩骂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无论是公知对公知、公知对“五毛”,还是“五毛”对“五毛”,撕逼、抖机灵、看热闹、起哄,类似戏码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的网络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推崇这种思维方式?

暨南大学教授程仲棠曾经在一系列文章[6] 中试图解构中国古代的一些逻辑学思想。其中一个结论是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而缺少逻辑学”。从国人的思维习惯可以看出来,我们大多数人一直以来喜欢主观、可感、容易理解并认同的东西,我们喜欢直接或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却羞于阐释原因,我们倾向于抛出观点但薄于论证,我们崇尚因果轮回却总是将其归咎为“天道”与“宿命”,我们喜欢引用和转发却忽略了必要的考证……我们也曾将这种少了些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发扬光大,自成一派——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王阳明把这种主观的思维方式带进被误解的“格物致知”这种传统的儒家研究方法中[7]。

或许从历史层面上来看,我们就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自己理解问题角度和深度的锻炼,探求事件前因后果之中的联系。遗憾的是这难以锻炼,难以实现,更难以落实在以应试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之中。

此外,在很多人的固有思维模式中,批判的目的有时仅仅停留在了批判本身。我们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这无可厚非,但是解决问题绝对不是我们脑海中应该考虑的唯一目的。一些人心中实在是太过在意“对错”之分,“赵孟頫小人、曹操奸臣”这种非对即错、非黑即白这种伪二分法成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起始视角——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在很多人支持这句话的同时,却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后半句也犯了前半句中所提到的错误:利与弊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遇到的更多事情其实存在于利与弊之中的某一个平衡点。甚至“绝对主义就是愚蠢”这句话本身似乎也透露出绝对主义。

在中学的数理教学上常常采用的一种模式是,教科书向我们抛出一个涉及到未知知识的问题,我们遇到困窘并被“告知”解决这个问题的定理或者公式,比较负责任的教材或者老师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给出定理或者公式相关的证明,让逻辑上看起来通顺——但是逻辑真的就通顺了吗?我们仍应该且理应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了这个东西?——这些问题,教科书很难给出解答,而老师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赶出进度的同时为我们梳理其中的关联。而了解这些对于提高考试分数没有直接帮助,于是我们开始推崇有问有答的高效率模式,却牺牲了背后的思辨精神——很多大学生在入学期间难以适应《数学分析》的知识展开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中学阶段不完备的思维训练。“我了解的东西,我知道是对的东西,虽然我没证明,但为什么不能用?”这种问题的出现,带来笑声的同时也应该引起深思。

更为暴戾的是,有的时候人们甚至不需要你的思考和你的论据,只需要你的态度——“废话少说,你站谁的边?”在微博的各种热点焦点事件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论调。当事人的焦点不是阐明事实,而是坑蒙拐骗,换得更多有时完全说不出理由的支持;好事者的目的不是了解真相,而是用各种方法,不择手段寻找友军,不遗余力指责对方。我们过于关注绝对化的标签,过于关注能够证明自己对错的结果,却忽略了事件和争论的意义本身。社会的浮躁,压力的增加,社交成本的降低,责任意识的淡薄,各种因素交织便造就了当前网络舆论的“新常态”——

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同党越来越比寻找真理更加重要。

我们很难说每一个“反智”的人都有着不良的居心、偏激的世界观或者暴戾的情绪。但大多数反智行为都能折射出大众对于科学素养的匮乏,正如上文中提到,很多人发现不了明明很明显的逻辑漏洞,一些人难以接受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事实,一些人没有考据精神等。一直以来我们太多人把科学看成了“科学主义”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敬畏科学,变成了盲目相信所谓的科学,只要看到科学两个字,常识、原则便通通抛弃——比较经典的想法就是“我要让大家接受我的观点,那么我一定要表述的科学一些。”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朋友圈里转发的各种“看似科学”的谣言,我们可以看到民科事件一次又一次引起大众对于官科和国家科技教育机关质疑(就比如让主持人张绍刚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民科预言引力波被嘲讽”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打假明星自己也在利用影响力宣传着不科学的思想……在太多人的固有习惯中,接受一个已经形成“理论”的常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对于大多数知识相对匮乏的人来说,猎奇的“冷门常识”更容易引起注意,成为谈资,他们也就选择性忽略了这些“冷门常识”实为谣言的可能性。而有甚者出于各种意图,对于自己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直接一棒子打死:“买菜又用不到微积分,为什么要学高数。”前几年中科大陈炜铿提出的“废理兴工”思想[8],校内炒得沸沸扬扬,被外界过分解读、断章取义,也唯有这样理解。

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反智主义的帽子完全扣给以上提到的几个群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可能为其提供了贡献,壮大了队伍。我们的网络世界实在是太娱乐化了:微博的热搜,明星的花边新闻永远占绝大多数,我们很多人上今日头条却少有人去看一看中国门户 China Daily。即使在知乎这种脱胎于严格严肃出了名的 Quora(首字母不大写的回答会被折叠),闻名于李开复、郎朗等“行业大牛”的体验式问答交流平台上,“抖机灵”式无建设意义的回答和粗暴的人身攻击式否定评论也越来越多。而这种与用户量明显呈负相关的平台体验也能向我们说明网络世界娱乐化的特点。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上网纯粹是为了放松,不希望在网上看到太多费脑子的东西,也不想在网上费脑筋思考一些东西。这时我们自然会偏向于说个段子,看个热闹,传个八卦。或许我们某一次不冷静的冲浪体验,也让我们成为了部分的“反智主义者”,准确的说是我们自己新增了一次“反智主义”体验。

我们要注意到,反智主义也有帮派之分。不同于欧美国家抱着享乐思想的人狂妄坚持“读书无用论”(现在很少人像前几年一样宣扬“清华学生毕业后回家养猪”这种明显以小概率事件冒充整体的“读书无用论”了),在当代中国,更多的国人愿意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眼界、未来,而很少因为萍水相逢的事情放弃原则(粉丝争吵和站队事件不能算是“萍水相逢”)。我们能经常接触到的谣言、谩骂更应归类于“阴谋论”——一种立足于博取关注度、满足虚荣心的,少知群众对于权威人士的反向歧视。不得不说,有些科学家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会让群众难以接受,就比如说央视节目上一个健康专家说“氯化钠炒菜时氯会挥发”被舆论猛批,而现已成为新网红的张召忠将军曾经也因为“海带缠潜艇”、“雾霾防导弹”的玩笑话被网友质疑、指责[11]。每当这种事件发生便会掀起一股质疑科学家的浪潮:大家都想给自己扣上“智者”的帽子,却又少了能够说服对方的证据,于是只得采取这种方法,无论是否能够说服对方,先自欺欺人质疑了否定了再说,单方面看对方笑话在一定程度上能达成自己的意愿。

可是,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原本来自日本采访中一段对话[9],被网友调侃并幽默引用。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低龄网民喜欢用这句话,甚至屡次是在各种严肃交流场合中。有人对于你的劳动成果发表了强硬的否定或者是怀疑,你本着讨论和求同存异的态度与对方交流,却只收到对方一句“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反对的不是你的观点,而是你对事情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祈求讨论的这种行为,是思考本身,这或许才是目前最危险的“反智主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会觉得这句话很有气势,但是这句话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态度转变很危险,我们很难说,那些觉得这句话很酷的人们,有多少会越来越多地把这句话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到那个时候,反智主义又有了新的种子。

最后引用奥巴马在 2016 年出席罗格斯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10] 中的一段话:

And today, in every phone in one of your pockets –– we have access to more information than at any time in human history, at a touch of a button. But, ironically, the flood of information hasn't made us more discerning of the truth. In some ways, it's just made us more confident in our ignorance. We assume whatever is on the web must be true. We search for sites that just reinforce our own predispositions. Opinions masquerade as facts. The wildest conspiracy theories are taken for gospel.

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多的便利,但是信息过度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渲染的戾气,又让我们的求真求知之路面临了新的问题。总之,保持开放、多元的心理状态,对于事物采取批判的眼光,遇事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施以谨慎的查证和理性的分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自己。少说,多看,多想,多做,这也同样是我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材料以及陈述论据来源:

1. Apple 官方网站,iPhone X 专栏。

https://www.apple.com/cn/iphone-x/#face-id

2. 威锋网 《那些年苹果为了 Face ID “买天买地买空气”》

http://www.feng.com/iPhone/news/2017-09-16/In-those-years-apple-bought-air-for-its-Face-ID._691152.shtml

3. FACE RECOGNITION HOMEPAGE

http://www.face-rec.org/databases/

4. 小米 Note 3 – 小米商城

https://www.mi.com/minote3/

5. 微软(U.S.A)Microsoft Azure – Face API

https://azure.microsoft.com/en-us/services/cognitive-services/face/

6. 《“墨辩逻辑学”解构——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上)、(下),《学术研究》2002 年第 6、7 期;

《“侔式推理”解构》,《.暨南学报》2003 年第 4 期;

《从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学术研究》2005 年第 1 期;

《“中国古代逻辑”的异化》,《哲学动态》2006 年增刊;

《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学术研究》2006 年第 11 期。

(列表引用自《答马佩教授: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

7.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8. *消息来自科大同学、知乎以及陈炜铿本人博客,无官方说明或者客观评价,仅供参考。

9. 知乎 – 说“认真你就输了”的人是什么心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21850

10. 网易云课堂 – 奥巴马 2016 罗格斯大学毕业典礼演讲

http://open.163.com/movie/2016/7/L/U/MBRLQPGTN_MBRSP2HLU.html

11. 张召忠《进击的局座:悄悄话 2》

相关文章

  • 塔想说 | “苹果药丸”我“药丸”

    文 | 孙天祺 “苹果药丸”,还是诸君需要“药丸” 由 Face ID 引出的一些看法与反思 “Apple 药丸。...

  • 药丸药丸药丸药丸

    打就是看到了时间阿斯顿a

  • 蓝药丸?红药丸?

    要是选择蓝药丸就可以回到舒服的环境,要是选择红药丸就回到现实? 是你,你会怎么选? 这部经典的科幻场景就是黑客帝国...

  • 药丸

    考前一天做一篇听力,很多都完美的错过正确答案!! 困死了。心塞。完全听不懂的一脸懵逼!

  • 药丸

    我本是一颗野草, 夹缝中偏执的吐绿。 用眼看尽山之青,水之秀 用耳倾听风之动,鸟之鸣 使着浑身解数, 滋滋的汲取日...

  • 药丸

    在儿科ICU 很少见到吃药丸的,那些孩子都太小,通常都是用注射器把药碾碎,加些温开水给小孩儿喂下去。 今天来了个五...

  • 药丸💊

    想必大家小时候也吃过糖丸,那种甜甜的药丸。不愿意去打针,妈妈哄着说有糖丸吃,才乖乖的听话不吵不闹眼睁睁的看着注射器...

  • 药丸

    包厢里,一群行政部门的大老爷们围着桌子听宫云讲故事,他讲的是爱情故事,而又因为他讲的爱情故事,爱情有动作,故事有细...

  • 药丸

    药丸放在手心,要鼓起勇气才可以喝下去,手随意抖动药丸就随意成了一种形状,像不像小动物,至于什么动物也说不上来了。 ...

  • 药丸

    这几天我小腿上长了些疹子,特别痒,尤其是洗澡的时候,沾上热水更是奇痒无比。去药店买了药膏,涂了也没用。 上医院买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塔想说 | “苹果药丸”我“药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qt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