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买了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纸版书,开始温故知新。目前看到第八章,总共还是50多章,但是总体感受比得到课程优化很多。
学习过哲学综述的人已经有哲学味了,于是再看世界就不会感觉世界真实了,这有点不说人话的味道。总之,就是追求存在的存在,眼见为虚。如果在这个浅层次看,那和入门的佛教徒没有两样。但是,我修的不是佛法,只是了解世界,指引人生的道法。因此,学哲学即使不能入行,也算是更清晰的认知自我和我的世界。就拿哲学对读书的作用举例,以此说明哲学形象点具体点,不然云山雾罩的。
古典哲学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么看书何尝是书了?因此,读书绕过作者所写的内容,追求作者的书的内容结构,更进一步追问到底是什么指引作者产生思考,以及是否可能存在一种暗含逻辑来整顿这本书的知识,还有写出这本如何畅销和很可能的长销。这种追问的意识就是哲学,哲学不在乎看见的表象,而是绕过外在去追求更加高深的不变的事物本质。由此可见,开了哲学眼就是在原来读书的层次上开了天眼。
就拿通书(以下都以“通书”代指《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书名)前八章所读,无时不刻的质问自己,我在读什么,读到了什么?初步的认知是“质疑一切”。
本书开篇以来所讲的词语的含义,完全和日常生活中该词的概念不一致,这是一种认知,是一种思维模型——批判性思维,而它的本质上是哲学的必然导出。只有认知到哲学看待世界的视角,才会质疑眼见为实,质疑一切。笛卡尔是认知论的开山人,他提出一切外物都不为真,他只证明了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我思考我的思想存在,连身体都无法证明存在。这就是哲学的思考角度,这与日常眼见为实全然不同,只有有这种意识存在,才会刻意的去扩展到一切外物的信息上。
读通书目前只读出来了质疑我们日常中的一切概念。怎么判断你面对的概念是否需要质疑,一个很粗浅的方法,那就是这个概念能否指导你做决策,更进一步深入还需要指导正确决策。
举例,你日常中什么对个人最重要,很普遍的答案是时间,但是本书告诉大家是注意力。可是本书并未深入阐述什么是注意力。那么我们自己深入追问什么是注意力?我个人觉得注意力就是意识的意识。我们常常会因为外物的流变而随之关注外物,本书关于这种关注力叫做注意力,但这还是不足以自我控制使用注意力。那么还有更深入的含义吗?当然有。那就是控制你关注外物的能力,即意识的意识。
再比如这个人商业模式,书中的定义是个人时间买卖的方式。不得不说这一洞见很深刻,一下子将混沌的个人职业状态,清晰明了了,而且有很明确的指导性。书中将个人商业模型深入探讨,得出三种个人商业模型。一单份时间买卖,二将单份时间卖出许多份,三收购他人时间加工完再卖出。总之,从这个视角一下子可以理解很多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分不清楚的职业状态解说清晰。
就目前阅读的部分已经很清晰的确定,李笑来的哲科思维能力非常深厚,这也是我学习哲学希望达到的程度,可以看山得出自己的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