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 文子湾 | 来源:发表于2024-01-29 09:58 被阅读0次

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中的观念曾经深刻影响了我。现在,世界、文本和批评家都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这些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它对批评家的考验,首先是如何在这个世界自处。不只是批评家,那些创造了可以称为文本的作家身临同样情境,当下的文学知识分子(我把作家和批评家划到这个范围中)都在面对相同的情境与问题。在谈论种种问题时,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茫然和游移不定,世界太强大了,强大到让你觉得说自己是一粒尘埃时都过于放大了自己的体积和分量。但这不妨碍我和我的同行们在文学领域,偶尔也跨界去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不管这些讨论是否有效。我越来越不安的是,这些讨论似乎成为我们确认自我的最后一种方式。昆德拉在谈论塞万提斯的遗产时说,上帝渐渐离开了他的位置,此刻,堂吉诃德从家中出来,发现世界已变得认不出来了。现在常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错,我们遭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早在书本中读到了百年前甚至更早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便是在无数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替和发展的。上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五四”为结束或开端,不仅塑造了现代中国,在相当程度上亦塑造了现代先贤和我们这一代。历史经验和现实经历现在重叠在一起,我们几乎是在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叠中讨论问题的,而问题和问题的语境又比“重叠”更为复杂。当我们面对现实之变手足无措时,我们对历史和历史在当代的新变同样缺少足够的认识。这是今天的文学知识分子遭遇到的挑战。许多年前,我在一份南方的报纸上读到一句话:“在这里读懂中国。”当时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抱负,又以为“读懂中国”太难了。我们的研究者和写作者,终其一生,都是在努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论。史学界、思想史界有过“何为中国”的讨论,我们讲“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也许是“何为中国”的另一种形式和内容。所谓“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的不同面相都存在于“现实中国”之中,而文学只是这宏大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如果离开这个结构,我们谈创作谈批评,都可能是盲人摸象。

相关文章

  • 摘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条路,作父母的必须按着每一个孩子当走的路来培养他、来栽培他、来训练他。因此,作父母的必须要...

  • 摘要

    很多时候如实描述真相,根本创作不出感动人心的小说和电影,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参杂着虚构,但阅读者从作品中得到的...

  • 《摘要》

    1、此生之路,我将走过;走过这一次,便再也无法重来。所有力有能及善行,所有充盈于心的善意,我将毫不吝惜,即刻倾,我...

  • 摘要

    如此遥不可及的梦想,大概很快就会实现了吧,为什么突然放弃了呢?———我总是习惯忘记 我想一个人去伊斯坦布尔看猫咪,...

  • 摘要

    生命,特别是超生命,想要探索所有可能的生物学和所有可能的进化方式。而它利用我们创造它们,因为这是唯一探索它们的途径...

  • 摘要

    我的导师周梵对我们说,治疗师,咨询师与来访者本身就是旅途的伙伴,放下刻板的名令禁止,放下应该与不应该。 不要害怕跟...

  • 摘要

    在家庭里,说不说话不重要,说什么话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语气和表情。 “我错了”不是自责,是承担,是担当,是高境界的...

  • 摘要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

  • 摘要!

    很多时候,人往往总是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们往往喜欢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甚至是可以狠狠的恶心一下对手让自己爽一把的...

  • 摘要

    我的梦想,无人问津。目前的困境就是,自我和无能。不动情于痛哭流涕,不恼怒于无药可救。当你想要生气,给自己一分钟时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ug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