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给自己设定的阅读目标是100+本书。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阅读行为更容易被追踪和记录,自1月1日起,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在朋友圈#洛羽阅读#微专栏里进行相应分享。
从图中可以看到,截止到3月1日,我一共读了25本书。不算最新完成的这本,2020年前2个月,我的平均阅读量是14本,相当于每两天读完一本书。
但事实上,由于日常工作和学习任务繁重,我不太可能每天都有时间看书,最常见的情形是,我会选择一段不算是特别忙的时间,集中精力多看几本。
有时看我一天分享好几本书的打卡,有朋友会留言或者私信问我,
“洛羽,你是怎么做到一天看好几本书的?”
“你看一本书大概会花多长时间?”
“你看书这么快,都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吗?”
……
说实话,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看了这么多书,到底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多大的价值?
思考了许久,我能给出的回答是:
读书,真的非常有用!!!
首先,读书让我逐渐脱离了被动接收碎片化、低质量信息的生活方式,我可以用更系统和更有逻辑感的方式,去对一个领域做更深入的学习。正是因为这种系统性和逻辑性,让我在后期搭建分领域知识宫殿的时候,更加轻松有效率。
其次,读书让我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而大量读书也刻意训练了我的敏捷思考能力和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我在面对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求时,更加游刃有余。
最后,读书让我有了更多素材去写作、去直播、去和我的学员们分享,它丰富了我的表达内容,也让我更有信心去输出,同时还能实现知识变现。
总结一下读书的三大好处:①用更加系统的方式去深度学习;②刻意训练一个人的敏捷思考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③丰富表达内容,提升表达能力,顺便用知识变现。
既然读书有这么多好处,今天我们就来认真谈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并且把看到的信息,有效转化为自我成长的阶梯。
友情提示一下,接下来的内容可能有点多,请预备充足的浏览时间,有条件的话,建议准备好纸笔,适当做一些记录,对之后的践行,会有很大帮助。
01、从现在起,改变你的低效阅读模式
我经常听到有朋友说自己读书效率很低,问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看一本书要花费大量时间
这个时间不仅仅是看书的时间,还包括了选择要看什么书,去哪里找书的时间。
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也愿意拿起来读的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枯燥乏味,难得的耐心也逐渐消耗殆尽。
于是,慢慢的,有人拿起了手机,有人打起了瞌睡,一晃一天过去了,书却只翻了前几页。
除了被浪费掉的时间,还有人在看书的过程中,喜欢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理解,甚至希望自己能够记住看过的每个段落,无形中也耽误了很多时间,本来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的书,足足拖到了十天半个月。
②看完书后记不住内容
有人觉得自己不善于读书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去看书了,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总是看了后章忘了前章,看到最后连书名都记不起来了。
眼看着别人一天可以看完好几本,并且能够流畅地表达出书中内容,甚至可以用知识变现时,内心觉得十分苦恼,继而产生挫败感、沮丧感和自我怀疑感。
其实,不是你的天赋问题,也不是你的能力问题,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角度,一直在门外转圈圈,没有和书产生联动性,书是书,你是你,就算最后咬着牙,死磕完成了阅读计划,这些为阅读付出的时间,还有你浏览过的文字,没有产生实际价值,终归是沉默成本。
要想解决以上两种情况,我们需要对阅读有一个新的认知,这种新的认知就是,将阅读分为“用眼睛看”和“用头脑思考”这两大部分。
如果仅仅是“用眼睛看”的话,那就很简单了,我们对于自己目光所及的东西,都会进行下意识的判断。相较于视野辽阔的“眺望”动作,我们在看文字的时候则会有意识地去“看”。在“看”的过程中,有的人速度会很缓慢,而有的人则会很迅速。
“用头脑思考”这一块,也可以分为“迅速的”和“缓慢的”两种情况。我们会首先获取文字传达的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思考,从而理解文章的意思。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在阅读之前,可以将阅读的形式进行一个归类:
①通读
这是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阅读方法。它要求我们念出声来或者在心里记住内容,是一种要求“用眼睛看文字”和“用大脑思考”同时进行的阅读方法。
②速读
将重点放在“用眼睛看”上,是一种很注重时间与效率的阅读方法。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而去大致“浏览”或者选看必要的内容。
③泛读
这是一种以量取胜的阅读方法,首先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然后再在几本书中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不同之处。
④熟读+精读
这是一种准确的阅读方式,可以将书本中的内容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不但要准备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能够找到新的切入口,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这本书的内容。
了解了阅读的四种形式之后,我们可以在进行阅读之前,根据书的属性还有读的次数,设定一个阅读目标。
设定阅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极大程度帮助你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但难点就在于,很多人不知道设定什么样的阅读目标,反正看到是书,就想在读完一遍之后,可以完全清楚地复述出书中内容,甚至达到以后都不用看的程度,其实这是很不可取的。
阅读目标要怎么设定?
首先,你需要根据书的属性进行判断,这是一本什么书?教科书?专著?工具书?畅销书?文学书?不同的属性可以有不同的阅读形式。
比如说,针对教科书和专著一类,可以用通读+精读的方法,既需要了解书中涵盖的全部内容,又需要对每一个章节进行深入探析,甚至需要读更多书来理解书中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够以量取胜或者泛泛浏览,你需要静下心来死磕,甚至反反复复研究学习。
针对畅销书和工具书,可以采用泛读+速读的方法,可以通过大量涉猎,了解更多故事哲理,或者在同一种类型的书里,找到一些相似的观点,再用这些方法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读这类书,目的就是为了娱乐以及践行,有时候哪怕只是其中一个小技巧,只要能够对你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就足够了。
其次,我们还要根据自己阅读的次数来设定阅读目标。
读一本新书,就好像认识一个新朋友,我们不能第一次见面,就想把人家的全部背景都了解清楚。
同样的,第一遍读书,也不要想着能同时了解并记住书的写作要点,掌握其中内容,理解作者观点的原创性、可行性,甚至找到切入点,品味其文笔,输出自己高质量的作品……
我们要接受自己处理新信息时的能力问题,人的大脑在学习时,如果一次性塞进了各种信息,就会使其陷入“宕机”的状态,整个功能就会停止,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逼自己读书学习,但读着读着就走神,读着读着就想睡觉的关键原因。
学习这件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不断地重复积累,甚至尝试各种方法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与记忆,这一点,也是早已被科学证实的。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在进行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要减少我们的需求,不要试图从“通读”一下子就过渡到“熟读+精读”的状态。
在最开始时,我们不必追求一字一句的精确度和对内容的完全理解,即使时专家们常用的阅读方法,对整本书的内容把握,也是要先从“弄清作者的写作要旨”开始的。
之后,如果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的话,也不是马上就进行“熟读”,而是大致看一下书后的参考文献清单,并找来其中的几本读一读,从而明白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然后才过渡到“熟读+精读”的程度。
那些从事知识创造领域的专家,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阅读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在第一遍阅读时就想掌握所有的内容,根本就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02、从小白到阅读高手,你可以这么做
正如上文所说,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我们需要减少自己的需求,将注意力集中在“用眼睛看文字”这件事上,先让自己对书中的信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的常用阅读方式是,在读一本新书之前,我会先给自己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这个是用来随手记录关键词的,翻开书前,先在纸上写如下信息:
书名 | 《XXXX》
副标题 |XXXXXXXXXXXX
作者 | XXX
时间 | XXXX年XX月XX日
地点 | XX
阅读目的 | XXXXXXXXXX
在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可以先简单浏览一下作者简介、前言和目录,这些资料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本书,以及书里的大致内容都是什么。
看的时候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要相信自己眼睛扫描文字的速度,不信可以尝试一下,直接一段一段地看,这些内容同样会蹦进你的脑海,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象。
接下来就进入正式阅读的阶段,此时不需要拿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快速扫描内容,翻开一页,视线从上到下移动,不过几秒钟时间,这一页就看完了。
在快速扫描的时候,如果遇到觉得不错的地方,不要停下来,用手在页面下方轻轻折一个角即可,这就是在做标注,让我们第二遍看的时候有侧重点。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把书过一遍,看完第一遍并不是结束,我们还需要回过头去看第二遍。
第二遍的时候,有侧重点地去阅读,只需要将焦点集中在我们关心的信息上即可,也就是我们刚才折叠过的部分。
在经历过第一遍快速通读之后,我们可能会觉得之前折叠的内容,有的价值不大,有的再看依旧有收获。
这个时候,可以把觉得价值不大的折叠页放开,把第二遍读觉得依旧有收获的内容,在页面上方再折一个角,这样我们就又筛选了一遍内容。
看完第二遍依旧不是结束,我们还需要再去翻看一下折了两个角的部分,此时我们就可以用彩色笔,把里面一些精彩的句子和观点勾画出来,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之后要做摘抄或者深度理解并记忆的信息。
三遍阅读结束后,我们要开始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整理了,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借鉴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方法,用RIA笔记学习法。
RIA笔记学习法有七个步骤:
①先确定你读的是实用性的工具类书籍,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我目前读的时间管理、知识管理、高效学习和个人成长类书籍,都比较适用于这个方法;
②在快速阅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理论、建议、观点或者说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刚才做过标注的地方。此时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东西对我有多少价值呢?有多重要呢?”这些重要片段就是R。
③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重要或者有用的片段,也可以总结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I。
④在我们之前准备好的空白纸上,用笔划分出三个板块,将我们觉得很有价值的内容以及思考记录在第一个板块;
⑤针对这些有价值的内容,问一下自己有没有相关经历或者听过见过类似的东西,写在第二个板块里,这个板块,拆书帮把它叫做A1笔记;
⑥针对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有没有什么相应的践行计划,写在第三个版块里,也就是A2笔记;
⑦将A2笔记整理成一些to do list,对应到我们的目标体系和执行体系中,做好后续落地践行。
03、输出,才是更好的学习方法
这是最后一个部分的内容,就是我们得尝试将所有学习到的知识和信息输出。
我们看书是为了学习,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能,都是需要真正应用起来才算是完成了阅读的终极使命。
从输入到输出,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要想做到真正有效的阅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输出方法:
①和身边人分享;
②做笔记分享;
③写文章分享;
④用直播分享;
⑤向他人授课。
这些方式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增大,对于刚开始学习高效阅读的朋友而言,可以先尝试和身边人分享和做笔记分享,等积累的知识多了,慢慢进阶到写文章或者授课。
以上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关于高效阅读的全部干货内容。
虽然题目说是20分钟阅读完一本书,但对于学习这个闭环而言,功夫不仅仅在阅读,还有后续的转化和输出,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文章中的高效阅读方法论,主要来自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渡边康弘《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拆书帮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以及我本人的经验,对这些书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进行深入学习。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