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农民
一粒改变世界的稻种

一粒改变世界的稻种

作者: 米叔的米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17-03-29 07:44 被阅读10次

    一粒改变世界的稻种

    原创 2017-03-28 赵老师 米叔的米故事

    文:赵老师 | 图:Internet | 编辑:W2D

    5:02

    Snow Dream (Bandari)

    来自米叔的米故事

    长沙马坡岭,是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在地,在普通人眼中,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美景,也没有传说中具有神力的大仙。比起香火缭绕的名山之中的庙宇,显得落寞而寂静。

    但在世界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这里不仅是圣地,而且还有一位米菩萨。

    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作者唐·帕尔伯格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袁隆平的科研贡献超越了国界和时代,表现出科学最具本质的特征。他的杂交水稻,在人类和平和尊严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为数以亿计的各国百姓解除饥饿的困境。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这一特征是水稻通过杂交获得优势种子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世界各国农业科学家都因没有突破杂交制种的瓶颈,而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邓恩合著的《遗传学原理》中指出:“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这一论断表明,水稻也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水稻不会产生强于“母稻”的新品种。正是基于这个推断,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袁隆平没有被嘲笑击倒,他决心打破邓恩的论断。

    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实验田里发现一株穗大粒多、株型奇异的稻株,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株水稻,收获季节得到一把稻种,并于第二年把发现的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在试验田里。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这些新稻种秧苗长的高矮不一,没有哪一株的型状优于母稻。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的第二代不会发生分离,即不会表现出同第一代差别很大的生长形状。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袁隆平由此推断,去年发现的那株水稻是“天然杂交稻”的第一代。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若被验证将推翻邓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结论。

    如何突破人工杂交水稻制种困难的瓶颈,袁隆平大胆提出“三系配套”的设想。即首先培养水稻雄性不育系,然后培养水稻不育保持系,再次培育出水稻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从而实现杂交水稻大量育种规模化种植的问题。

    三系配套的育种技术路线,形象地比喻就是先找到不能完成自花授粉的水稻母本,其特点是雄蕊退化不能靠自己的花粉受精结籽,这样就为人工授粉产生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

    1964年到1965年,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水稻开花季节里,大海捞针般地寻找雄性不育的植株,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了6株天然不育的植株。随后,袁隆平团队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养出100%的不育系。面对困境,袁隆平总结经验,决定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的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性不育稻株,并用广场矮、京31、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为培养水稻不育系打开了突破口,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工作出现了转机。

    水稻不育保持系是指用其花粉授给不育系后,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雌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繁殖下去。有了这样雄性不育的水稻母体,就为大规模的人工杂交提供了保证。

    水稻恢复系是指用其花粉授给不育系水稻后,所产生的杂交水稻雄性恢复能完成自花授粉结籽。这样就解决了人工杂交水稻制种困难的技术限制。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袁隆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分享给全国育种科研人员,组成全国范围内的攻关。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杂交稻研究的重大突破,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用一粒稻种改变了世界。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粒改变世界的稻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xe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