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论“学”(总)

论“学”(总)

作者: 薛义之Harry | 来源:发表于2021-04-10 17:45 被阅读0次

    学习我们每天都在学,我们在学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科,历史上也有非常多的才子,他们都是懂非常多的大学问,所以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经历的,这样你才可以做一名理性人,如果我不去学习你的这个人生,可能就并没有那么光彩,因为学习也会影响到你之后的工作,一些道路,所以说学习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当然在如家当中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在夫子这里学习,他又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一:学习的目的

    夫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那么学习对于小人儒而言,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在古代,他们学习的就是六艺,但是他们就是为了当上官,得到荣华富贵,为了出人头地,可以养家糊口,那么相反,对于君子儒而言,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在夫子15岁的时候,孔子学习的目标可能没有那么的明确,虽然他学习的也是六艺,但是他们是为了成为君子而学,这也就是君子儒啊!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君子指的就是如果你的父母是君,你就是君子,但是当孔子开创了儒家之后,君子不仅仅指地位,又指你的心性,德性高尚,高贵就可以成为君子,学习就可以使我们的德性,心性不断的成长,最高的那个境界,也就是君子。

    我们都听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夫子说的学是君子儒的学,习就是践行实践的意义,不是温习,也不是复习,而是活出来,时是时机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就会说呢?其实这就是夫子的快乐啊!你学习了,并且也在合适的时机实践了出来,你活了出来,何乐而不为呢?再看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会说呢?这个朋友指的并不是现在很多人都有的酒肉朋友这里所说的都是有大德的人,居然是老子那样的人?这些有人可以与你一起切磋大道,这就是夫子的乐啊,夫子还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生气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也就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里其实是在说你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别人不了解你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你要做到是对自己内心的提升,这也就特别像君子,不断的修炼自己的德。

    荀子曾经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其实也是引用孔子的话,他表达的是在春秋时代周公时代的那些学者的学习,是为了自己,可是如今现在的学者学习,其实也就是说古时候的那样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德行的提升而去学习,今天呢,学习是为了让别人他人夸奖,比如一个人考上了清华,表面说是为了自己,但是有可能他也是为了别人,你就一个公司上班,你有学历,你就有更多的机会,别人问你哪个大学毕业的?你说名校毕业,所以说是为了外在的目标,为己但生命是有了方向,这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是真的贯通了,我们学习可能也是为了他人,但更高的一个境界是为了自己,我们才可以实践立己达人,我们才可以奉行出不欲勿施。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呢?可能就是为了自己,你可能会说,如果现在不学习,那么长大了,以后该怎么办呢?就没有从业的机会了,也有的人会从本能情感逻辑道德这四种层次去理解,本能的为自己,只是为了自己的吃喝,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不在本能层上有更多的顾虑,情感的为自己就是自己的情绪支配,为了我们自身要不要为感性控制,所以就有了理性理性的为自己,你可能就会考虑我们的工资多还是少,我们有多少钱而去工作?这就是理性的,单纯逻辑性的思考,还有德县的为自己,首先要开放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这时自然的就去推,正是人心外推,所以君子的为自己是修自己的德,修仁求仁,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成长,然后不断的反思反省,再明确方向。

    二:论学之方法,态度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清楚了,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知道了,为什么要去学?那么血肯定是要论方法的,并且在你学习中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你的态度不端正,只是认为随便一学就可以了,那么这个学业是成不了的,如果就算你有了态度,但是呢,并没有方法,那么也是很难学成的,所以方法和态度都非常的重要,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那么夫子说的这一则中这个顾就是回顾的意思,为何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呢?学习新的温习故的,这是常人都会有的方法,但是可以在回顾当中悟出来新的东西,这是高境界的,夫子一再强调要有新的体会,但是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温股就是背诵记忆,但是这就是低境界的温故了,背虽然也重要,但是要先理解他。这就是学习的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罔就是一场空的意思,所以第一句也就是说,如果把那些知识不加思索的灌输进去,装进去,那么最后你依然是稀里糊涂的,所以学有思这样的学才有意义,但是同时如果只有丝,那么你只是在空想,这个殆的本义就是胎死腹中无疾而终的意思,所以也就是说只有思,那就是白日做梦,那么思与学谁更重要呢?我认为都非常的重要,思是内在的去理解消化知识,学和思就像是知与行一样,需要合一,只有这样思与学才都有意义。这也是学习的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非常的出名,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也就是说几个人之中一定会有几个人在某些地方比我更加的通透,这里指不同的领域,他们身上不同的品质,也就是我的师,但是他们一定都是完美的吗?当然不是他们身上也会有一些不如我们身上的品质,我们不是要盲目的学习他人,在这时我们就需要警醒自己,我们要自我反思,反求诸己,当然,最后终要落在自己有没有提升。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在他们不如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们,自己也会有一个提升,孔子说见到贤人,我们要去和他们对齐,见到不贤的人,我们就要自省,其实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的。这就像学习的态度了。

    学习在夫子门下也是要有要求的,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都是特别想要搞懂,却一直弄不懂的意思,你非常努力的思考,过了这时夫子才会出场,因为只有你思考,才会激起你的疑惑,就像我们学校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我们会做挑战单,互相一些其他的学校直接讲知识,只有事先思考过再学,这才是有意义的。

    所以学习也是需要有态度的,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团体跑一千米,有一个人跑了999米,但是他放弃了,但是你只跑了一米,但你继续想要跑,那么你就比他更有希望,所以情史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如果你要继续的往下走,那么你就有可能成功,所以说教育不是万能的,还要有你自身的意愿,你要选择前功尽弃,还是走下去呢?

    苏格拉底说过自知其无知是最大的智慧,学圆惑为边,是我们校歌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知道的更多,那么也就会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也就会越多,学是无穷的东西,我们一生都要去探索,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以何种姿态去学习,态度是什么,你又会如何的去选择呢?

    三:学习的境界

    那么现在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方法与态度都有了,那么学习他是否分有境界呢?如果一个人只是使劲的背,使劲儿的去记老师说的所有话都要背到脑子中,这样的学习境界一定是非常低的,那么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

    子日:君了食无求饱,居求安,字意思是君子吃不求饱,居不求安适,这里其实不是说能吃饱但不吃跑,居住明明可以安适安稳,但是去住破小装房屋,夫子本意其实是在说吃、居并不应该是君子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位的,是不必要的,这种本能那层的考虑是放在求道后面的,人的心志是放在求道的身上的,那么这种的学习的境界是已经超出了本能层顾虎的境界,这种学习的境界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孔子说颜回:贤哉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为什么孔子会给予颜回这那大的评价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颜回学习的环境,在非常简陋的房子当中居住生活已经是个问题了,只有一算食,瓢饮,但是颜回还在学习,不但学习,并且对如今生活的现状不忧愁,不改变原来对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毅力是多么的强啊,我们现在的人,可能上了几节课,饿了就学不下去了,所以与我们对比一下,颜回又达到了种怎样的境界呢?这就是安贫乐道,这种境界被我们后人称之为孔颜之乐,夫子在三个弟子当中,72贤当中只对颜回一个人有过这样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好学,我认为这也就是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可能就是最明显的三种学习境界。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知者,知之者有种被动的状态,并不是发源于内心而去学习的,式者就是只是很表面的去学习,可是知道了这个知识,但这个知识与你却没有任何的链接,再来看一下好之者,好之者定就是对学习有了兴趣,你只有喜欢他,会好之,但是兴趣与喜欢也是易变的,可能你今天的心情不好,兴趣就会消退,这就是好之的个弊处。乐之者对于夫子来说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乐之者是学的过程当中,不论外界有何变化,你都会乐在其中,这不正是颜回所达到的境界吗?这是一种店忘我的状态,有了目标,就有了快乐,他是把方向与意义合二为一了,这种就是完全的主动的,这也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所以父子他把学习分成了三种境界,一层比一层更高。

    现在的我们学习,学校有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这么多年的中,只是一个勘基础教育,因为老师会在这些年会初步的教我们知识,打开这些不同领域的大门,让我们体验不同的感受,在大学以后的时间中,我们会深人的去专修某个领域,这么多的学科都是为了我们以后所铺垫,那么我们目前处那种境界?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探究,去认知,然后发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去钻研开下去,达到乐之者的学习境界。

    四:知与行

    那么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学习的目的方法,态度与境界,但是你知道了这么多,如果并不去行,那么这个学习有什么用呢?所谓的学习,并不是说你懂得多少,而最终落在的是你的行动,是看你做到了多少?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就算你在学校中考试,能考上几百分?但是你在真正的社会的实践中,你会发现这些分数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太多的优势,重点都是要看你自己,如果你学习了一些荒野求生的知识,那么你到一个小岛上,一定就可以活下来,所以学固然重要,但是型也非常的重要。

    夫子说:弟子在家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要谨慎有信,对人要泛爱,而亲其有仁德的人,如何修行余力,则向学与文用心。儒家其实是非常重视行的,因为要去实践道,去当官,仁心外推这其实就关乎生命的学问,你自己要把你知的活出来,否则你知道又有什么用,这也就是种道德的实践,有了行的同时,也体显了知的味道。

    宰我在白天的时候去睡觉了,夫了就说:烂的木头不能够再用,肮脏的土墙不能再粉刷,我对宰我,又能够说什么呢?其实也就是表示夫子认为,已经不值得去说他了,没有必要了,夫子又说以前我人,听了他说话,我就听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还要看他的行为,这个态度是宰我使我改变的。就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批评,因为不要忘了,宰我是排在言语科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这则中,受到了孔了这么大的批评,所以也这一则中,知与行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本夫了是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是一致的,但是有了宰我的出现让夫了改变了这个原有的想法,做人要踏踏实实的去行,这也就是这一则体显出来的知与行的关系,这也就说的体显出不断的交住过程当中,原有的知与行的关系也是会发生出改变的。所以像载我的这样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已经学了,但是并没有去行。

    子思说过博学之审间之思之明辩之等行之。博学之是知识渊博,审门之是的问题要问的有意义,问到点上,不是无意义的去问,慎思是指思维要严谨,缜密,明辨是明辨是非,这所笃行的笃,本意套马嘴的东西的东西,为了不马在行驶的路程当中吃别的,所以指的也就是行要行的一心一意,心无旁物。我们整体读下来可以发现,子思所讲的的是先知后行,但是夫子是强调行的,先行,那为何子思不同意爷爷的思想?其实我们细引想一下,行之前我们不知,行是不是就行的浠里糊涂?但如果我先知了,我的行就更有方向了,所以行就要行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还有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也就告折了我们,我们要比别人付出百倍的努力,如果可以这样,你原来是愚,就可以变的明,你原本柔,也会变的强,所以子思与孔儿子的思想也是有一些差异的。

    王阳明也说过知行,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是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个行,已自有知在,在王阳明前面说的,好像是知在前,行在后,这个知行的先后,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性的,这逻辑上知与行是有外先后的,在另一种就是时间性,在时间上的知与行,恰好就是知行合一,这也是也在道德突践上的,所以古到今有无数的学者在发表知与行,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到了王阳明这里,才算是基本上有了一个答案,我们也需要在今后不断的去体悟。


    这也就是我们论语课程的第一单元,论“学”。我相信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你已经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还有学习的目的,还有学习的方法,态度,以及学习的境界,更重要的,还有就是知与行的合一,但是你现在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依然是去学去知,如果想要真正的体现出来,还是要看你自己,夫子就是给你一条路,而去行不行?就是要看你自己,他给你指明了方向,但是你可能也会在行走的路上迷失方向,但是重点其实也就是去行,那么你是否愿意去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学”(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dn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