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61951/4a1f59c5fbb7419d.jpg)
升罗,是一种木制容器。
旧时民间普遍以“升、斗、石”之类单位来测量粮算的分量,“不为五斗米折腰”、“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斗,则是另一种计量单位。一升是一斗的十分之一,升罗的升,与现在的计量单位升基本一致。
旧时没有电子称之类的先进测量工具,升罗和秤一样是用来计量的重要工具。旧时物质比较匮乏,粮食是最重要的流通物资,在平常生活中,用秤称颗粒状的粮食相对繁琐,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升罗这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作为衡量器具,对升罗的制作材料要求很高。都选用黄杨、红榉、榆树等密度强度高且不易变型的上好木材。按惯例,升罗呈正方形,上口边长四寸,成正梯形向下收缩,下口边长三寸,高二寸半,容积无限接近一公升,盛大米800克模样。作为度量工具,特别是米行的升罗,制作工艺要求极高,成品要尺寸标准、表面平直、卯榫紧密、牢固耐用,会做升罗也是旧时木作者作为“匠”的一个重要标准。
除了米行作为交易计量标准的升罗,普通人家也几乎家家至少有一只升罗。现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很少有缺粮断米的事发生,即使真缺了,商场粮油店超市购买很方便。旧时不一样,断粮没钱买很平常,还有句笑料流传至今,“地主家也没余粮”。断粮怎么办?一般向亲友邻居借一些,借个一升半升应急,这时升罗便作分米、借米、买米、还米时计量之用。
作为普通人家的升罗,就没那么严苛的标准了,在自用前题下,为方便起见,升罗有大中小不同,甚至还有圆桶形,总体计量的功能不变,这是广义的升罗。
旧时米行不乏大斗进小斗出的勾当,在卖米时用带弧形的刮签,(舀满一标准升罗米后用刮签将高出升罗水平面的米刮去)多刮掉一点米之类的手段,那是题外话了。
让我回忆起升罗这老物件纯属偶然,前日看了部关于焦裕禄的电影,其中有个情节,他刚赴任兰考时,许多村民食不裹腹,冬季时举家外出乞讨,目标地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正是这个情节,勾起了我久远的回忆,作为江南鱼米之乡,那时确实会来许多乞讨者到我所在的王二浜,特别是冬天,衣衫褴褛,有老有小,据我所知倒是安徽来的居多,和兰考人的目的地安徽倒了个个。
我家也没余粮,一家好几张嘴巴,一年劳作下来按工分配粮食,也就三四百斤,根本不够吃。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