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我绝不是为了我所认定的理由而烦恼
这是我最爱引用的观念之一,因它一刀切入了修持的核心。我们一向认为自己的烦恼全因外境冲突之故,其实,烦恼真正的起因乃在于自己拒绝了耶稣的教诲,转而选择以小我为师。只不过,这一课尚未直接点出这一隐含的深意。
(1)这观念可如前面几课那般地运用在你认为害你受苦的所有人物、环境或事件上。不妨具体地把它套用在你所认定的任何烦恼之源上,不论你如何指称它,只要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即可。烦恼能够显现为恐惧、焦虑、哀伤、忧虑、愤怒、仇恨、嫉妒等种种形式,人们惯于将这些情绪视为不同的心理现象。其实不然。然而,在你懂得外在形式根本无足轻重之前,每一种情绪都是你当天练习的最佳素材。把同一观念分别套用在不同事件上,这是让你终将认出它们其实是同一回事的第一步。
这一段再次点出了《奇迹课程》的吊诡;由个别而具体的事件下手,从中领悟出原来每件事都是同一回事。而且这个相同性属于「非具体」层次(non-specific)。这正是《奇迹课程》的招牌修法,唯有穿越这一历程,我们才可能从梦中觉醒。也就是说,在每次一感到不安或生起烦恼之念(这些皆是烦恼的表相)时,立即义无反顾地操练宽恕,我们才会真正领悟,不安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我们心内潜藏的罪疚这一内涵。唯有如此,我们最后才可能彻悟一切幻相的同一本质。所有的幻相就在这一领悟下销声匿迹,仅余爱的内涵,这才是平安的唯一真实源头。这个功课是如此的重要,只因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烦恼中,更糟的是,我们还那么肯定是谁害的,本课痛下针砭,帮助我们明白,自己的气恼不是因为外面那件事或那个人,完全在于我们是以什么眼光去看的。
下一段接着给了一个具体功课,要我们明白举出烦恼的具体形式,以及自己认定的理由。
(2)当你把今天的观念运用在你心目中认定的某种烦恼之源时,不妨同时指出你看到的烦恼形式,以及你所认定的起因,例如:
我不是为了我所认定的理由而气_____。
我不是为了我所认定的理由而怕_____。
在此,耶稣一下子就把我们由形体世界的感受层次,提升到心灵领域的心念层次。他接着说:
(3)然而,这不能取代你的正式练习,你该先找出心目中认定的烦恼之「源」,以及你认为它带给你的各种烦恼。
耶稣把我们带回省察心念的功夫,要我们慢慢养成「往内看」的习惯,学会把焦点放回自己压抑下去的罪咎,它才是构成我们烦恼不安的最终原因。
(4)与先前的练习相较之下,你也许会发觉,你在这练习中更难做到一视同仁的地步,你会情不自禁把某些问题看得更严重一些。因此,最好在练习前加上下面的句子:
没有小烦恼这一回事。它对我心灵的平安所构成的骚扰是一样的。
人人都有分别取舍的习性,当一件小事让自己不舒服时,我们会认为自己只是「微微不快」。遇到比较严重的状况而忍不住大发雷霆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两码子事,不可相提并论。这种情形前面已经探讨过,小我老想灌输我们「幻相有层次之分」的原则,而这正是小我企图否定上主一体生命的杀手锏。套用《正文》的说法,小我想用二元世界的具体性来推翻一体生命「神圣而抽象」(Divine Abstraction)的真相(T-4.II.5:4)。小我最怕的,莫过于我们在人间忆起或活出这一真相,因为那等于宣告了小我的终结。
耶稣继续指点我们如何套用本课的观点:
(5-6)然后,省察心念令你烦心或苦恼的任何事情,不论它在你心里多大或多小。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比较不情愿把今天的观念套用在你认定的某些烦恼之源上。如果有此现象,不妨先这样想:
我不可能只保留这一个烦恼,而抛得开其他的烦恼。为了达到这些练习的目的,我要将它们一视同仁。
每当我们又想把自己烦恼的原因区分出大小轻重时,耶稣要我们运用上述这些话来自我提醒。他接着又叮咛了一次。
(7:1)然后省察你的心念大约一分钟左右,试着指认出几种让你不安的烦恼,不论它们影响你多深。
回想一下,耶稣在前面这几课提醒我们多少次,别再把自己的经历分为大小轻重,认定某些事情比较重要,某些事情不值一提。他要训练我们「一视同仁」的眼光,因为幻相纵然有「七十二变」的本事,幻相终究还是幻相。
等到我们深入奇迹教诲后,会很震惊于这一真相:当我们生气时,是自己存心生气的;只因唯有如此,才能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对方是加害我们的凶手。我们日后还会深入这一核心观念,大家不妨先阅读一下《正文》与此相关的两节:「十字架的画像」(T-27.I),以及「自我概念与自性之别」(T-31.VI)。
本课的结尾又重复了一次先前的练习。它再次提醒我们,练习时既要具体,也要对自己宽容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