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的文学都要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古诗词作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虽说古诗词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可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在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横向联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勤奋努力的季节,在这个春天里,让我们一起播种下梦想的种子,并为之而努力吧!我们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主题,用横向联读的方法学习一组诗:
《明日歌》中写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日事,今日毕”学习也是这样。《长歌行》中有这样的经典:“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呀,人生也是如此。没有春天的辛勤播种,哪来秋天的收获。颜真卿在《劝学》中教导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完这首诗后,你还敢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等到将来慢慢而后悔吗?朱熹在《劝学诗》中这样告诉你:“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年少时期,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阶段,等年龄大了,精力不足,记忆力也没小时候好,再加上杂事纷扰,想在学习上再取得成就,就需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毅力了。《金缕衣》中感叹过:“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学完这些诗句,我们忍不住感慨:“莫负好时光呀!”
二、解说诗题
古诗词学习,不可忽视标题,从标题中可以读出多样的信息。就内容上说,时间、地点、人事及景物等,常常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令是春天,写眺望中的所见所感,尽是触目伤怀。再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从地点看,是大林寺的桃花,因花开较迟,还可在这里寻到春天。从山寺桃花,写出迟到的春天。
大凡出现于标题中的字词,有的表明相关事物,有的则是相关事由。因而抓住标题,对内容有一种提示作用。比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时节,诗人回归草堂,要表达的是归来的喜悦。
从标题中,又可见体裁、类别及写法特点。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乐府诗,自成一体。文人用乐府旧题写的,也属于乐府诗。比如李白的《蜀道难》,用的就是乐府旧题,为乐府诗。再如吴涛的《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标题就标明体裁,是绝句。类别及写法,就更为多样了。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 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赋得”相当于而今的命题作文,但即便如此,诗中名句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思力不受束缚,大可见诗人的才气。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从标题看是赠人的,但诗中所写的是秋景,即要对方记住秋天的美好。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看了标题,才知道诗中所说,是用来比方读书的,应将标题与内容对照着读解。
三、了解背景
如果不了解作品背景,是很难读懂大部分古诗词的。这是因为古诗词的作者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当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和心态下写作,如果我们不搞清几乎就无从谈起。再加上作者处于当时黑暗的社会,有许多欲说还休,或不便或不能说明的东西,以及因文学创作技巧,艺术修养上的需要。所以 ,了解时代背景能帮助理解很大一部分诗词。
如《花木兰》,可抓住胡人频频入侵,造成民族、家庭的战乱与灾难,于是老父也得从军,这是造成木兰从军的背景,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从中理解和体会。再如《早发白帝城》的创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还有陆游的《示儿》,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这些涉及时事方面的诗词,都可以用此方法 来帮助学生解读.
四、知识渗透
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如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红”代指“花”,“绿”代指“叫”。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处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五、生活运用
学生学古诗词的意义:除了提高语文成绩,还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古典美学,进而运用到生活中去。
诗词是经典的语言,是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符号,应该让诗词沁润我们的心灵,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学会诗词的孩子,看到落日会赞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见柳枝会脱口而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我们看到秋风扫落叶的时候,会深情地低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开心得意时会高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些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的诗句,会让孩子们更加善于发现美、感悟美。这种感觉是偶然相遇的怦然心动;这种感觉是再次相逢的难分难舍;这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总而言之,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切实做到语言学用渗透在平时,用心灵去捕捉诗词的美好意象和境界。抓好古诗词教学这个重要内容,指导孩子们学好古诗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剖析内涵,品味精韵,探索真谛,吸收营养。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