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情绪,我们说过不能控制,控制住的情绪是不会消失的,只能越积越多。
情绪就像水一样,控制情绪就像筑起的堤坝,情绪就像堤坝里的水,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堤坝被冲破,而此时的情绪就会像洪水一样,根本不会按照该走的河道去走,它会肆意横虐,冲毁了道路,冲毁了田地,冲毁了房屋。尽情任性,直到这种横冲直撞的势头消失了。可是这时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对于情绪得用疏导的方法。在使用疏导的方法之前,得能够了解情绪,知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就需要有一个方法,能够随时发现自己的情绪。
这个方法就是“观”。“观”是指不参与到观的事情中去,就是旁观,观察的意思。让自己处于第三者,不作为事情的双方,只是看,也不评判。
这个方法从古就有,《心经》中就有说到“观自在菩萨”,这里就是观的方法。比观更进一步是“照”,我们后面再说这个“照”,先回过头来继续说说这个“观”。
其实,当你掌握了“观”的方法,基本上就能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了。修行人说的“观”都是指“内观”,就是往自己的内心看,而不是“外观”。
心理学上也有一种观的方法。指的是“外观”。这种方法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比如你与某人的关系相处不好,造成你情绪上无法把握。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太多了。每个人都会遇到。
造成情绪产生,把握不住的根本原因是对于这件事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从内心上不愿意去接受自己的不是。
所以,就会感觉自己受到委屈。别人欺负自己了,越想越气,越气越恼。处于这样情绪状态的人,跟他讲道理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不但没有意义,甚至还会导致事情恶化。
这里插一嘴,就是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分成许多门派,这种分法是西方的做法,西方对于文化知识都是分科的。我们中国不是这样,我们是文武双全的。古人读书人也一样腰上有配剑的。
新文化运动之后,把古人的很多东西都否定了。比如,否定了古人作文的八股文等等,否定了古人的教书方式等等。岂不知,民国时期的几个文学方面造诣较高的人都是从学古教中产生的。比如说鲁迅。在这些人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大家了。
从那之后都崇洋媚外,提倡学西方的做法。学生学习安科学,分成理科、文科。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心理界自然也是分门派的,这样下来就会造成求助者与某个门派的咨询方法是否匹配的问题。就拿上面那种情况来说。假如你是个认知方面的专家,可是,对于进入自己清绪的网茧里的人来说。你越是使用认知疗法,他越是不接受。
相反,你无需跟他说什么,哪怕就是使用沙盘,做做游戏,画幅画等等的方法,也比你叨叨地跟他说认知效果好。
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采用“观”的方法。这里的“观”的方法是先引到求助者进入产生情绪时的那个场景,让求助者的情绪爆满,这时,引到求助者是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或者是屋顶的摄像头,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都行,最好是求助者能够接受的,愿意接受的东西。
然后,再从这个第三者的视角来看你和导致你产生强烈情绪的对方。从你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然后再从对方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其实,就是引到求助者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说到这里,那位认知专家直拍大腿说:“我也是让他从对方角度看问题呀,怎么就不行呢?”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明知道你是对的,可是,你不能说出来。同样的话亲人们说了不但不起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而其他的人说了,就听了。
所以,哪里有什么专家,只有匹配不匹配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