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勇医生的《目光》时,被他对“幸福”的理解击中了:
“幸福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不幸吗?我觉得是麻木。
当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力越来越少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幸福。
在听《积极心理学》课程时,有个特别形象的观点让我记忆深刻,说是现在很多成年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分为两种:
一种是溺水模式,就是认为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才会幸福,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
比如,有些人认为,发财了就幸福了,找到一个爱人就幸福了,创业成功了就幸福了……而在实现此目标前,就是得忍耐痛苦的过程。
另一种是春游模式,就是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
就像我们童年听到春游的通知会开心得跳起,会回到家快乐地做准备,然后坐上大巴愉快地和同学们聊天,到了目的地后的每一刻也都十足兴奋,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幸福的感觉。
我们成年后,很难再有这种感觉,慢慢地从春游模式变成了溺水模式,其实就是对于幸福的感知力开始变弱。”
“不把某种目标当作幸福的唯一砝码,而是用一种正念的心态去面对当下,用乐观的心态去构建未来,这种人往往无论取得什么结果,内心都是幸福的。”
“幸福是一个过程,从来不是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