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做了一个读书分享,结束后收到几个问题:怎么做到1个月读6本书的?读的这么快还能有收获吗?选书的标准是什么?高输入如何保持高效率输出,读完之后留下来的是什么?
回答过后,发现答案对我自己也很有启发意义,就扩展整理成两篇文章记录下来。这一篇是关于阅读的,还会写一篇关于选书的。
关于速读
我是去年底才发现自己的中文阅读速度比绝大部分人快。起因是Xdite有一项自己很满意的技能——中文速读,我非常好奇有多“速”,就在多个渠道向她咨询这个问题。估计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很多,她后来干脆写了一篇文章《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来进行说明,还做了一个中文速读的教育产品“极速读书会”。
我试了她的方法,才发现自己原本的阅读速度也只是稍差一点,就想了一下原因,后来找到了。
我从初中毕业的暑假一直到大学本科毕业,保持了一个不算太高雅的爱好:读小说,开始是武侠,高二就把租书店里自己能找到的所有武侠小说都读完了,然后没办法,把整个县城所有租书店里言情、历史、社会类小说都读遍了。租书店是按天收费的,为了省钱,一本书最长的阅读时间就是1天。
这样读了两年,就能保持每天2~4本小说的阅读速度了。上大学之后网络小说开始崛起,就更幸福了,高峰时期同时追50多部小说的更新。当然,非虚拟类作品的阅读速度不可能像小说那么快,我的非虚拟类图书阅读时间一般是2~8小时/本。
至于一个月6本书,我觉得阅读速度慢些的同学也很容易达成,关键是看个人喜不喜欢读书。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玩“王者荣耀”,可以估算一下自己玩游戏的时间,换成阅读时间的话,每月读完几本书是很轻松的。
我个人当然也喜欢玩游戏,但是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对游戏的关注,将大部分空闲时间都放到阅读上。我知道一些阅读达人,将零碎的时间全部用来阅读,每年读100~200本书的大有人在,而且其中包含了众多大部头的学术著作。
阅读的核心技巧
李笑来先生曾经转发过《How to Read a Book》的译文,这篇文章精炼而且干货满满,基本上将阅读技巧讲透了。
阅读的核心技巧是“带着目的去阅读”。无论别人推荐的书,还是自己书单上的书,开始阅读时必然要有一个目的。
像我上个月读的《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妇科医生,跟自己的先生同时辞职去哈佛读书,在此期间还生了第三和第四个孩子。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找到“她是怎么处理繁重的生儿育女任务以及学习任务的?”书读完的同时也获得了答案。
速读还是逐字阅读?
Xdite崇尚“速读”,李笑来先生崇尚“逐字阅读”,哪种阅读方法更好?
答案是:属于自己的方法最好。
对我来说,阅读非虚拟类书籍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认知迭代。
在阅读时首先抛弃一个妄念:“每本书都要读完读懂”,这个妄念很难达成,因为如果能将一本书读完而且完全读懂,那整本书的内容大概率是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通常学不到新东西。
适合自己的非虚拟类书籍是跟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接口”的书。“接口”这个概念是引用了刘传在一篇文章《“接口”这个概念竟然如此重要》中提到的概念,指的是不同知识模块之间能够对接。当书中的内容跟自我认知结构有了“接口”,才能完成知识体系的认知迭代。
一本书中的知识模块,能与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接的内容通常是有限的,所以对我来说“逐字阅读”并不实用。即使逐字阅读了,该读不懂的还是读不懂。重要的反而是留下印象,在未来带着不同的目的多次阅读。
而Xdite的速读法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太适合享受阅读的乐趣,对我来说颇感痛苦。在试着用这种方法读过几本书后,我发现自己的阅读欲望在减少。阅读原本对我是一个增加心力的娱乐,使用速读法后变成了消耗心力的工作,所以我目前只是选择性地使用。
实际上,一本好书可能需要读很多遍,在这个过程里速读和逐字阅读都用得到,关键在于当时的阅读目的何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