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窥人
前些日子《绿皮书》中国上映了,我有幸在电影院看了这部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先吹一波这部片子非常的成功,一方面它的笑点非常的足,坐在我后面的小情侣一直咯咯咯个不停,另一方面它真实的反映了美帝当年乃至今日的社会肤色歧视矛盾,这也是它入得奥斯卡评委法眼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从评分还是从票房来说都还是算可以。这部片子主要讲述了一个一向歧视黑人的白人,偶得机会为一个黑人音乐家做司机,一路的同行让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意识到自己的往日的狭隘,一改前嫌,把黑人当做了自己的兄弟。
人是复杂的,如果要有好坏之分,那就是底线的不同。给白人主角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就以为他是个混蛋。实际上我错了,尽管他在夜总会工作,尽管他藏起来一个老板的帽子又假装自己帮忙找到它以骗取老板的好感,尽管他把黑人清洁工用过一次的杯子就丢进垃圾桶,尽管他崇尚暴力,非法持枪,他还是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他很爱自己的老婆。其实也算不上啥优点,给一个这么漂亮又气质贤惠的妻子,谁不爱呢。
如果你看过较多的奥斯卡影片,你会发现奥斯卡热衷于这类探讨美国社会问题的片子。单是黑人就有17年的《月光男孩》讨论的是gay,14年的《为奴十二载》是美国黑人南北战争附近黑人奴隶的故事等。而像《阿凡达》《星际穿越》这类科幻大片估计是永远也拿不上奥斯卡的。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一个被大环境接受的片子一定是要反映主旋律的,一定是反映社会问题而向上的,一定是America Dream的。这些年来美国政府热衷于串门,自己家里也不管了。而肤色歧视从未间断,种族冲突频发自然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
作为黑人,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获得了社会一部分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是肤浅的,是带有目的性的尊重,并非出于一种人格上的善意。人们消费的只是他作为一名钢琴家带来的所谓上流生活享受,尊重的只是他的演奏天赋,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人。肤色的客观条件成了他再努力也无法跨越的鸿沟,再努力,也无法真正成为白人平等看待的一员,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和欢迎,更无法消除历史强加给黑人肤色的偏见和定义。作为黑人,这种天赋和优势让他与自己的黑人族群越来越远,这种远既包括空间上的,也包括情感层面的。
一个典型的场景。车子在路上熄火,托尼下车修理时,唐与在农田里劳作的黑人对视,他的眼神流露出一种十分复杂的矛盾感情。有害怕,有疑虑,有惭愧,也有渴望。害怕他们不接纳自己,对这种害怕同时也抱有疑虑,惭愧自己离开了本来的群体命运,但更渴望同胞能够接纳现在的自己。同时他也恨铁不成钢,憎恨他们的粗鄙低俗无远见,一辈子活着忙忙碌碌无意义。
回不去的乡,进不了的城。他又是个GAY,以事业为由和自己的妻子离婚。苦恼的他每天借酒消愁却愁更愁。他问白人司机tony,“我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甚至不算个男人,那么我是什么呢?”
正如电影开头讲的那样,这是一部真人事迹改编的。黑人音乐家唐雪莉是美国历史少于的古典爵士通吃的音乐家,他在表演和录音期间,获得了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博士学位;他能流利地讲八种语言;他的画作也被堪称专业画家的作品。1936年,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绿皮书》。绿皮书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为给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
一部好的片子不应该一味的厚重,所以这里面也放置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雪丽博士遭到野蛮警察的不公平待遇,没办法的情况下,竟然打电话给了现任总统肯尼迪,高雅的黑人博士对Tony(白人司机)强行安利的炸鸡从一开始的坚拒,到动摇到欲拒还迎,到在高雅的白人晚会上吃炸鸡。博士帮大老粗tony给他的妻子写信,写的她的妻子热泪盈眶,直男兄弟们学到了吗?
附:
亲爱的德洛丽丝:
当我想到你,我就想起爱荷华州美丽的平原。
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魂牵梦绕。
没有你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毫无意义,爱上你是我做过的最简单的事。
对我来说,你最重要。
我活着的每一天,都将它铭记于心,遇到你那天就爱上了你。
今天我也爱你,余生我也都会一样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