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之后我投奔到了哥哥家中,当时正值炎夏,在哥哥家中睡了三天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当时哥哥有一个理发店,平时很忙,所以一直是哥哥朋友带我去看学校。北京大大小小的编程学校都走过了。可是都是培训班制,直到来到了海淀区的火星时代。
这也是培训为主,但是比起其他机构而言,这是和学校一样,全日制有晚自习,很正规。但是这里编程很少,课程都是设计类课程,游戏建模课程,影视后期课程等等。当时给我介绍的老师介绍完编程课程之后又介绍了游戏建模和影视后期也试听了课程。
我一直是一个极少碰电脑的孩子,电脑游戏的我不感兴趣。但是作为男生我曾经也是喜欢游戏的,我还记得小学时候我经常以定闹钟为借口将爸爸的手机拿到我自己的房间,之后就是半宿的飞机大战。纸永远包不住火,秘密终究会被揭露。最终我还是被母亲发现,从此之后我对游戏不再感冒。
所以听过游戏建模课之后我并不喜欢,虽然游戏行业工资多,但是让我有兴趣的是后期剪辑包装。当时试听课也是新班级,老师要求将几段走路视频接到一起。因为是试听,我只能看其他人操作,在老师点评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同学做的都不一样,有唯美浪漫的,有平淡无奇的,还有失误穿帮的。当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然后准备了学费开始了我的北京求学生涯。
因为我要上学,不能在哥哥理发店常住,索性就在哥哥房东这边也租了房子。
住的地方离学校不是很远,三站公交的距离。这样离哥哥近,离学校也方便。房子是两间,里面那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外间进门右边摆了一个拼装衣柜,左边摆了一套桌椅之后也只剩一条容我通行的路。
次日,我到班级比较早,看着新同学一个一个进来,看着一张张新面孔,听着一个个的自我介绍。我觉得未来是有光的,和大学之前的求学路不同,这次我有方向,还有这么多人并肩。我的斗志也燃了起来。
自我介绍结束之后我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十个人左右。这让我想起了初三数学课上我们分组竞争。课堂上争得火热,同学们荣誉感也很强。这次还是以小组形式,我顿时兴奋起来,立即和组内人沟通起来。所谓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建组第一项选组长。当时我们极力推荐了一位之前有过经验的同学来做这个团队的组长。下一步就是名字,一个团队没有响亮的名字永远没人记得。我们各抒己见,火星小队,热血团.......各种奇葩的名字摆在我们面前。可是没一个能用。最后,组内一个很孤僻的一个人塞给了我们组长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个名字——剪刀手爱德华。
《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电影,喜欢追剧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这部剧。组长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们是剪辑师,本身就是一个剪刀手。我们又是影视剪辑,用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自此我们十一人的团队成立了。
无论哪个团队,都是各色的人组成的,我们也不例外。组长: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男孩子,每天笑容像似长在脸上一样。我们有什么问题他也是非常积极的帮我们。成员小姜,她是一个有方向,有追求的女生,平时做视频细心,她的作品几乎都有些柔情。成员小田,在组里熟悉她的人都叫她小甜甜。因为她的性格特别开朗,像小孩子一样。成员小支,她是一个标准的职场女,所有的想法都是一个职场白领能想到的。成员小何,他是学影视专业出身,对待自己的作品有一定的强迫症。他的作品小到每一处倒角,每一帧都特别细腻。因为这个,组里的人都叫他大哥。也都会请教他问题。成员小黄,小吕,小李,他们三个算是学校里的差生,平时不像是来学习的,反而更像来玩的。成员小孙,他是我们组里年龄最大的大哥,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来学习这个也是求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平时他也是很和善,有问题请教他,他也非常细心的回答。成员小董,她是个有故事的人,刚来的时候沉默冷淡,但是深交之后她又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她之前是夜生活里漂泊的船,如今也是有了稳定的方向。而我,我只是一个没有方向的遇难者,抓住了一根稻草就想着靠岸。来北京我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寻找方向。
课程时间六个月,转瞬而逝,期间我们唯一以组为单位创作的一条视频是我们一起参与制作的一条模仿视频,也是我们一次作业。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团队的凝聚力,也是我第一次“拍戏”。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最终敌不过分散的命运。虽然六个月的时间不比上学的感觉,但是我也收获了这一段段的友情。这些人,是我在北京首都漂泊中第一群能以朋友相称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