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大地上的人民,对于商人从来都不怎么待见。
国人对于商人的偏见,由来已久,古时候就把阶层划为士农工商,在以前,商人是极其卑贱的职业。
这不是什么民族劣根性的问题,而是封建时代的统治需要。
大众是没有主见的。
皇族说什么,他们便信什么。皇族指向哪里,他们便往哪里去。
原因很简单: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要有所依附才能够生存。或者打工,或者求得皇权的恩赐,或者乞求地主的收留。
总之,在封建时代,大众总是期望给自己找到一个主子。
没有主子,总感觉自身像个孤魂野鬼,找不到来时的路,也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这种迷茫感是很煎熬人的。有了主子以后,心里就有了底气,开始觉得自己终于是个人了,有些本性更坏的甚至开始狐假虎威、颐指气使起来。
但那是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国人还没有转变过来呢?
文化属性所导致。
丁元英说得好:“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大众总是要求当家做主,但他们所要求的主,却是你要为我做主的主。本质上,这个还是一个等靠要心理,是一种封建时代的落后文化。
当整个社会理性落后文化的时候,大众就会对先进的东西恨之入骨。
当大众对于等靠要十分信奉的时候,他们就会对独立生存和发展的高手恨之入骨,甚至恨不得用尽一切手段去把他们搞死。
所以,在这片大地上,大商人是留不住的。当你的商业版图做到最大的时候,一定是依附于政而存在,否则你就会被取缔。
这并不是说,上层不鼓励从商,也不是说,上层不想发展经济。而是说,文化属性所导致的文化惯性就在这里,根深蒂固了,任何人或者任何团体都无法轻易改变它。
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国人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性文化中走出来,这片大地用了将近一两千年。现在,想要改变国民对于大富人的仇恨,可想而知的有多么困难。
这与统治者无关。因为统治者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深度绑定的,他们也想国家好,也想经济繁荣,但是更多的百姓不同意,因为大众习惯了“等靠要”,他们要求均等平分,他们要求不劳而获,他们习惯了伸手拿。
我伸手了,你不给我,那么我就干脆和你同归于尽。
于是,基于众怒难犯和取大放小的原则,统治者也没办法,只好“开仓放粮,杀鸡取卵”了。
苏治龙说:阶层这个东西,古今中外都存在,对于什么民族劣根性这玩意,我从来都是嗤之以鼻。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民族更高人一等,也没有哪个民族更卑劣。民族是由人构成的,是人就会有人性,而人性中本来就有坏的一面。大众也是一样。更多数的普通人,等靠要和伸手要是他们人性中坏的一面,善良、实在和吃苦耐劳又是他们人性中好的一面。政治的本质,不过是发扬人性好的一面,抑制人性坏的一面;而商业的本质,不过是利用人性坏的一面,然后去发展人性好的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