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7:30准时参加第四次线上教研活动,每一次培训主题不同,收获也不同,通过本次教研培训活动,对部编教材习作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习作单元教什么?该怎么教?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首先,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四下习作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蒋老师完整地呈现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自由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默读课文,按照课后习题要求,以填空的形式,概括作者浏览的地点。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描写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明白这些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浏览的顺序,更加清晰明了。
在语文园地中的“初试身手”中,出示参观植物园的路线图,让学生按顺序说一说自己感兴趣的景物,可以用上过渡句。把在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得以运用,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和语文园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加突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材之间的“前勾后连”。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落实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中年级的写字指导要有针对性,对于重点的易错字,易混字进行书写提示和指导。
第二课时以表格的形式,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概括游览地点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句子进行对比和体会作者感受,多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金华洞孔隙的小。
让学生找出作者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在描写孔隙的时候,作者用的笔墨最多,由此可见,孔隙是重点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在写游记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可以重点来写。这是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体现了教材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中,让学生关注和学习表达方法的教学理念。
借助关键的词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还是依托文本学表达的方法。看来习作单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值得去认真研读,根据课后习题及时发现和总结写作和表达的方法,通过老师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最后,带领学生总结写游记的方法:按游记的顺序写,用上过渡句。借助常见的事物,自己的感受写景物特点,可以让人印象深刻。学习作者把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反思我的课堂,在进行习作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困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过于放手,学生不会写,指导过细,习作千篇一律。现在想来,如果在讲写作方法时,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写作表达的方法,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在写游记这一类的文章时,既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又有自己独特的游览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接着,赵蕾老师围绕课例开展了习作单元教学的专题讲座。
上传中,请稍候...从部编教材三——六年级的习作要素中发现,每个学段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同的要求。如何落实习作要素,就需要老师明确每次习作的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习得方法,获得能力。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清晰,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真正落实习作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认真研读习作教学的基本流程,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和运用,努力上好习作课。尤其是课后习题,分课时突破习作教学的重点问题,教方法,理思路,重实践,出成效。
在习作教学单元,把阅读教学的策略,比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贯穿于习作教学的课堂,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习作单元教学,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某一习作能力主线,在“精读课文”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作多要求。在“交流平台”中,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与策略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初试身手”中,提供一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在“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在“单元习作”中,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形成一个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单元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聚焦和准确把握目标,真正做到一单元一得。
通过理论培训,对习作教学有了进一步地认识,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以生为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地去积累经验,不管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而言,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