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书的时候,总是会遇到,一本书读完,却说不清到底讲了什么。仔细回想,什么也记不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不用紧张。并不是大家不适合读书,也不是读书没用。
这就如同小时候,刚接触1+1=2。放学回家,父母问学了什么。你会楞一下,1+1=几来着?
但如果多年后的今天,再问你1+1=几,你一定会感觉这太小儿科了。
看书其实也是一样的,刚看完哪有那么容易记住?
你愿意花时间看的书,一定是你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整本书里的知识点,已经超过了,人脑短时记忆的极限,一般人最多同时记住,7个左右知识点。
所以第一遍看书,大脑有点像猴子掰包谷,超过7个就自动丢掉一个。到最后有印象的,也就7个之内。
虽然看完书,我们会记住大约7个知识点,但是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因为对于知识只是粗浅的记忆,大脑里并不了解。
所以被问到的时候,我们可能对某个知识点有印象。但仔细回想起来,只是零碎的记住一点片段。中间的线索、推导过程已经记不清了。这样就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
经过8个小时,人对新知识的记忆就会消失约65%。
综合以上条件,其实当我们花了很久的时间,死磕完一本书,真正能记住的东西屈指可数。
也就让我们感觉,好像书是看了,但并没有记住什么东西。所以就会有看书无用,或者自己不适合看书的想法。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想上小学,刚面对1+1的情景。那时候不明白,也记不住。之后老师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各种方式。让我们理解1+1=2,之后我们又经过,很长时间的重复,才真正的记住了1+1=2。
那么现如今,为什么我们想只看一遍书,就记住书里的全部知识?想不花费时间理解、记忆,就能拥有书中的经验?
书是一个作家用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总结出来的精华。这可比1+1=2,要复杂的多。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书多一点的耐心?
你工作中最娴熟的事情,一定是你理解了,并重复了很多遍的事情。
所以才会有那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书并不用翻到百遍,但多次重读,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自己的知识在增长,自己的理解能力也在增长。所以读一本好书,每次都能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
读书的过程中,多给自己一点耐心。虽然这个时代,让人感觉急功近利。周遭的浮躁,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但既然选择了读书,就要静下心来,仔细的翻看,努力的从书里面获得一些东西,才不会光阴虚投。
我总是对朋友说,其实一本书也就20多块,你并不一定要把书里的知识都看懂。你只要从这本书里面学到一个知识点,并把它真正的用到生活中,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那就足够了。
就像一本《红楼梦》每个人读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看也不一同。好的书精妙绝伦,广阔无涯。要想读懂,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所以看书的时候,不要太贪,每次只从书里面获得一点知识,也就足够了。因为积少成多,读书的时间长了,自然也就获得广博的知识。
看书的时候,多一点耐心,静静地看,不要贪,时间久了,书香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