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梁启超《论幼学》原文及翻译(第四部分)

梁启超《论幼学》原文及翻译(第四部分)

作者: 微微微微神 | 来源:发表于2020-04-03 23:44 被阅读0次

    岂不恫哉!然持此以责贱儒,贱儒必不伏受。吾但如其意,为其科第计,而必授学之始,责其子弟以必不能解之学,而反于其所能解者而拨置之,其操术何其拙也,而取途何其迂也。人之生也,有大脑有小脑(即魂魄也,西人为全体学者魂译言大脑,魄译言小脑)。大脑主悟性者也,小脑主记性者也(佛氏言八识以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意为第六识,意根为第七识。第六识即小脑也,第七识即大脑也)。小脑一成而难变,大脑屡浚而愈深。故教童子者,导之以悟性甚易,强之以记性甚难。何以故?悟性主往(以锐入为主),其事顺,其道通,通故灵。记性主回(如返照然),其事逆,其道塞,塞故钝。是故生而二性备者上也。若不得兼,则与其强记,不如其善悟。何以故?人之所异于物者,为其有大脑也。故能悟为人道之极。凡有记也,亦求悟也。为其无所记,则无以为悟也。悟赢而记绌者,其所记恒足以佐其所悟之用(吾之所谓善悟者指此非尽弃记性也,然其所记者实多从求悟得来耳,不可误会)。记赢而悟绌者,蓄积虽多,皆为弃材。惟其顺也、通也、灵也,故专以悟性导人者,其记性亦必随之而增;惟其逆也塞也钝也,故专以记性强人者,其悟性亦必随之而减。西国之教人,偏于悟性者也。故睹烹水而悟汽机,睹引芥而悟重力。侯失勒约翰(近译《谈天》一书即其所著),畴人之良也。而自道得力乃在树叶石子之喻(见《谈天》首侯失勒约翰传)。中国之教人,偏于记性者也。故古地理、古宫室、古训诂、古名物,纤悉考据,字字有来历。其课学童也,不因势以导,不引譬以喻,惟苦口呆读,必求背诵而后已,所得非不坚定也。虽然,人之姿禀英异,而不善记诵者,盖有之矣。吾以为如其善记也,则上口十次,若二十次,未有不能成诵者也。若过此以往而不能,则督之至百回,亦无益也。试变其法,或示之以卷中之事物,或告之以篇中之义理,待其悬解,助其默识,则未有不能记者也。

    译文

    这难道不令人觉得可怕吗?我们以此责骂这些人性下贱的儒生老朽,他们肯定不服。我知道他们什么意思,无非是为了科考嘛,所以才一开始就教孩子学不会的,那些浅显,易解的知识反而不教。这般主张何其愚蠢,这种教学何其迂腐。人生下来就有大脑小脑。大脑主悟性,小脑主畸形;小脑难改变,大脑越发掘越能激发潜能。所以教小孩子的时候,激发悟性容易,提高畸形却很难,为什么呢?悟性主往,其事顺,其道通,其故灵(此句译不出)。记性主回(如返照然),其事逆,其道塞,塞故钝(此句也译不出)。

    出生的时候,悟性与记性皆备最好。如果不能皆备,与其要记性,不如要悟性。为什么呢?人不同于物品,因为人有大脑,所以领悟是人的高级属性。就算记住了,也要求领悟;就怕一味去记忆,不去领悟。悟性好而记性不好的孩子,他所记住的那点知识可以帮助领悟;记性好而悟性不好的孩子,记得再多不去领悟,也是废材。惟其顺也、通也、灵也(此处没把握译得准,索性不译)。如果专以提高领悟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的话,孩子会在对知识领悟明白后而增加对这个知识的记忆;惟其逆也塞也钝也(此处没把握译得准,索性也不译),反之,我们以记忆作为教学目的的话,领悟的能力也会随之而减少。

    西方的国家的教学,就是偏向培养孩子的领悟能力。约翰-赫歇尔,是个了不起的天文学家。而自道得力乃在树叶石子之喻(见《谈天》约翰-赫歇尔传。这里我找不到出处,也不译了。联系上文,我觉得应该是这个天文学家因为对事物有好奇而领悟了什么知识。)而中国的教学,则是偏向记忆。所以古代的地理、宫室、训诂、名物的资料才会记载详细有出处。

    那些教书先生教孩子的时候,不因材施教,不通俗解释,只让他们反复呆读,直到能够背诵才罢休。这帮先生自以为是的很,还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当然了,会有天资聪明却不善于背诵的人。我以为这个人如果善于背诵的话,读个十次、二十次就可以记牢了。如果读了这么多次还不能记住,你就是让他读个一百次,也记不住。那还不如试着改变一下方法,先告诉他书中的知识,再讲解知识中的道理,让他慢慢领悟,以此帮助他加深对书本里的知识、道理的记忆,这样,就可以记住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梁启超《论幼学》原文及翻译(第四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hr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