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村上春树
【本文约1820个字,建议阅读5分钟】
很奇怪,越是长大,我们越是对社会有不安感,我们越是能感受到孤独感,我们没法感同身受很多事情,你的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
以下,是每个孤独患者都会经历的片刻,请对号入座。
1、莫名喜欢自言自语
2、不太说话,害怕别人对自己评价,害怕冷场
3、不主动跟人联系,也不太喜欢跟不熟的人聊天
4、互动拖延症,即使有人主动交谈也会犹豫,不知道回复什么
5、聊天时,总在为如何结束彼此间的谈话而惴惴不安
6、微信聊天时,不自觉一遍一遍删掉想说的话,最后只回几个字
7、只要有陌生人在,聚会瞬间就会有尴尬的感觉,不能适应
8、聚会上尽管拼命低头刷手机,但其实所有人的对话都听进去了
9、害怕玩“抱团”的游戏,害怕永远都只有自己一个人被剩下来
10、一个人的时候,原本害怕的蟑螂,只会冷漠打死或者冷漠放走
甚至,浑身立着,请滚开的信息。
在2015年春天的一个研究表明,孤独的心理状态会让一个人的死亡风险提高26%,
与此,我们不断挣扎的原因就出现了,
孤独是一种我们会不计代价想要去避免的东西,精神分析大师——佛罗姆·瑞茨曼,如是说。
但我们正在经历着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是因为,我们患上了一种病,社会焦虑症。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中,林恩 · 亨德森教授通过25年的研究,发现,
社会焦虑症来自:
1、自身经历应激性、羞辱性事件。如:被忽视、被虐待、被公开责骂和取笑。
2、一些特定的家庭教养方式。如:过于保护或专制,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家长总是责怪和纠正孩子行为,同样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3、观察他人的行为。身边同学、亲友受到他人欺负的时候。
4、生活的改变,需要个体担当心的社会角色。如升职、角色转换等。
同时,随着我们成长,再成长,我们会慢慢发现,原本能无拘无束把酒言欢能的伙伴不见了,能聊得来的伙伴越来越少了,自己一个人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开始,缺失安全感。
这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共性,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也就是说,这是我们最需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的时期。这一阶段往往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改变阶段:我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遇到爱人、结婚等等。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这个年纪里大多数的我们,总是无法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而让自己陷入更多的焦虑中,以至于我们感受到孤独情绪愈加强烈,我们对别人的评价更显在意。
但值得庆幸的是,因为这样,很多的焦虑患者在无形中更渴望找到人际间的链接和归属感,在这一过程中,就练造了他们极强的洞察能力,因此,只要是在非紧张的状态下,焦虑患者的实际社交能力,超乎想象。
那么,应该如何拯救自己的病症呢?
林恩 · 亨德森教授告诉我们,
1、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社交情境
改变社交焦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和了解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尝试,寻找合适自己管理和控制自己生理的反应,如出汗、发抖、脸红等。
这样的方式是独一的,只有自己能够寻找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呼吸调整,傻笑等等自己的方式来克服自己的生理反应。
2、努力在认知观念上做出改变,从而识别和调整负性情绪
大多数的社交焦虑来源于你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焦虑者容易聚焦到自己缺点而完全忽视自己的优点,并做出自我贬抑的行为。因此,为了帮助焦虑者建立更积极的、具有自我支持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份清单认识到一些扭曲的观念。
全或无:如果表现稍有不完美,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过度概括:把一件孤立的消极事件看作是永远会持续下去的失败模式
观点渗透:过分执着于一个负性事件的细节,认为整个生活都很糟糕
否定积极事件:就算有正面事件的发生,还是会用某种理由支持自己的负面看法
揣摩他人:武断认为他们是苛责自己的,是充满敌意和不友善,但不去查证
糟糕至极:认为一个小的错误会带来极端糟糕的后果,如:孤独终生
3、不断付出努力
每天坚持进行社会适应训练,这不是一种急性病,也没有办法快速治疗。
比如:
清单矫正法:
我确定——吗?
我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
我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我——
我的人格特质或基本个性和——有关吗?
我不能控制——的可能性有多大
……
如想更近一步了解,可以阅读《害羞与社交焦虑症》
另外,对于,我们担心的朋友间渐行渐远的困惑,坦白讲,什么样的成年友情能够存在更久?
KnowYourself给了我们一种答案。
1、我们还说着同一种语言
研究表明,猜词游戏,默契度越高,未来的友情亲密度也就越好
2、进行深度的互动
根据调查:如果仅仅在社交网络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对于友情的存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一些支持性的评论、深度的沟通,才能维系彼此间的感情。
不管怎样,
这病,得治;这药,你看着吃。
参考文献来源:KnowYourself,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