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概述
OSI模型为网络行业提供基础理论标准,共分为七层:
7.应用层 为用户提供软件服务(QICO、HTTP、HTTPS、FTP、BT/P2P)
6.表示层 用于数据的呈现形式 (数据格式、数据加密)
5.会话层 用于实现会话管理(建立、维持、关闭、区分/身份验证)
4.传输层 用于实现数据的可靠和不可靠传输 (TCP、UDP)
3.网络层 提供三层寻址和三层通信功能-路由器 (IP-公网寻址)
2.链路层 提供两层寻址和两层通信功能-交换机 (Ethernet-局域网寻址)
1.物理层 提供传输介质和接口标准 (RJ45、802.11n)
OSI实现过程(数据封装和解封装)
封装是通过给数据添加头信息来实现的,最后转换为010101的比特进行传输,解包等于逆向过程。
应用层(数据)->传输层(段)->网络层(包)->链路层(帧)->物理层(比特)
应用层的发出数据,传输层会加上端口号,网络层加上IP地址,链路层加上MAC地址,物理层将其全部转换为比特流
((((数据)端口号)IP地址)Mac地址)
TCP/IP协议栈
网络协议除了TCP/IP以外还有很多协议,只不过它们使用广泛最后成为了标准。
DOD模型,共分为四层:
4.应用层 (HTTP、HTTPS、FTP、DNS、DHCP)
3.传输层 (TCP、UDP)
2.网络层 (IP、ARP)
1.接入层 (Ethernet)
Ethernet-以太网协议
用于实现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和地址封装(MAC)
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由16进制的48位表示,其中前半部分被分配给厂商,作为厂商标志符
ARP-地址解析协议
用于实现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用IP查MAC)
在通过以太网发送IP数据包时,需要先封装IP和MAC报头,但发送时只知道目标的IP不知道MAC,所有要利用ARP向整个网络广播询问,每台主机收到后与自己的IP核实,不匹配就丢弃,否则返回MAC。最后收到返回的MAC,再发起真正的IP通信。
IP-互联网协议
用于实现数据的不可靠面向无连接的通信
IPv4头部包含如下信息
版本号: 表示IP协议的版本
头部长度/总长度: 头部长度(默认20字节),区分头部和数据包方便解包
DSCP/TOS: Qos服务质量技术用于实现流量标记
标识符: 标识分片的进程
标志符: 标志是否还有后续分片
分片偏移: 记录分片距离IP头部的长度,实现顺序组装
生存时间: 标注路径长短防止环路
协议号: 上层协议
头部校验和: 检验数据包完整性(MD5算法)
源地址: 发送方IP
目标地址: 接收方I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