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算法
2.1
-
k-近邻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距离的方法进行分类
-
特点:
- 优点: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
- 缺点: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
- 使用数据范围:数值型和标称型
-
工作原理: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也称作训练样本集,并且样本集中的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即样本集中每一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蒋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的数据(最近邻)的分类标签。一般来说,我们只选择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数据,这就是 k-近邻算法 中 k 的出处。通常 k 是不大于20的整数。最后,选择 k 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
k-近邻算法的一般流程:
- 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 准备数据:距离计算所需要的数值,最好是结构化的数据格式
-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 训练算法:此步骤不适用 k- 近邻算法
- 测试算法:计算错误率
- 使用算法:首先需要输入样本数据和结构化的输出结果,然后运行 k-近邻算法判定输入数据分别输入哪个分类,最后应用对计算出的分类执行后续的处理。
-
代码部分:
-
准备:使用 python 导入数据
def createDataSet(): group1 = [[1, 1.1], [1, 1], [0, 0], [0, 0.1]] group = array(group1) label = ['A', 'A', 'B', 'B'] return group, label
-
实施 kNN 分类算法
伪代码如下:
对位置类属性的数据集中的每个点依次执行以下操作:
- 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每个点到当前点之间的距离。
- 按照距离递增次序排序。
- 选取与当前距离最小的 k 个点。
- 确定前 k 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 返回前 k 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
def classfy(inX, dataSet, labels, k): # 行数 dataSize = dataSet.shape[0] # tile(inX,(a,b)): 将矩阵 inX 重复a行b列 # diffMat 表示 inX 在各个维度上与样本数据集中每个数据的距离 diffMat = tile(inX, (dataSize, 1)) - dataSet sqDiffMat = diffMat ** 2 # 矩阵行相加,得到一个 dataSize 行的矩阵 sqDistance = sqDiffMat.sum(axis=1) # 距离 distance = sqDistance ** 0.5 # index 排序 sortedDistance = distance.argsort() # 类型 dict, key 为 标签值, value 为该值出现的次数 classType = {} for index in range(k): item_label = label[sortedDistance[index]] classType[item_label] = classType.get(item_label, 0) + 1 sortClassType = sorted(classType.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 sortClassType[0][0]
KNN.classify([0,0],group,labels,3)
-
-
注意点:
-
归一化数据:数字差值最大的属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大,如果特征等权重,该特征不应该严重影响计算结果。要处理这种不同取值范围的特征值,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数值归一化。如将取值范围处理为0到1或者-1到1之间。
newValue = (oldValue-min)/(max-min)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