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动态:今天拉黑了一个曾经很要好的朋友,没有特别的原因,两个人也没红过脸,以前觉得一起逛街拍照八卦吐槽有人陪着就好,后来觉得宁愿花时间跟哪怕不太熟但比自己牛的人取经学习工作方面的经验,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去维系不在一个频道的友情,朋友跟恋人一样,需要共同进步,所以有的人注定只能一起走一段路,成年人的世界里,走散比重逢似乎更容易,倒也没觉得可惜,毕竟相处时,付出过真诚和真心。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关于探讨友情的文章,昨天和一个朋友约喝下午茶,我们也探讨了这个问题。我和她已是三年多不见,还是相谈甚欢,比起我印象中的她,更有气质了些,完全看不出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笑她,用了什么秘诀?她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很多事情比之前看开了许多。
还记得刚认识她的时候,她给我的感觉就特别的踏实,像个大姐姐一样,我们隶属于不同的公司却有缘分跟进同一个客户,所以彼此留了联系方式,我们私底下接触的不多,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大夏天她骑着她的小电动带着我一家一家工厂的给客户验货。客户脾气很不好,经常发火,但她一直微笑地对客户,我当时就想啊,真是个好脾气的姑娘。
后来她离开了那家公司,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少了很多,偶尔翻翻她的朋友圈。尽管她不善言谈,也没有做业务的天赋,但我一直坚信,只要她做,就一定会做的很好。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两年多的时间,凭着她自己的努力她在粤城安置了自己的家,且儿女双全。
她说,好像到了一个年龄段就会有那个年龄段才能有的体会,就好像几年前,和闺蜜躺在一个被窝里,可以聊一通宵,我们互相吐槽工作,抱怨社会不公,但现在别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以彻夜陪你聊天的人,似乎连倾听和吐槽都已经麻木了。
所以似乎更倾向于关注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我常为新闻上一件极小的事情感动的热泪盈眶,却很难再对朋友们的抱怨出谋划策,哪怕只是倾听,也是很难做到了。
她说,你知道吗?之前有个朋友跟我发微信,吐槽说工作累,离家远,工资低,请假难,看到老板就来气,心中时刻有冲动想把老板炒鱿鱼。
然后我就听朋友吐槽了半个小时,之后我问我朋友,那你打算怎么办?朋友说,肯定辞职啊。
我说,你自己想清楚就好。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跟我吐槽了一年,所以后来我直接没理她了。
后来渐渐的,发现自己不当这种情感宣泄的垃圾桶之后,整个人变得好多了。
她说,真正的朋友也是要三观契合的,有的人适合一起逛街吃饭,有的人适合一起追星浪漫,有的人适合一起喝酒八卦,有的人适合一起聊事业,有的人也就只适合朋友圈点赞。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视频,视频内容倒记得不太清,但视频下配的一段文字却是让我记忆深刻,配文是这样写的:“北漂的我,拼命努力的样子也许狼狈,但靠自己的姑娘一定最美”。我当时想啊,这姑娘真励志。然后就往下翻了翻评论,果然大部分群众还是很喜欢这种类似鸡汤的视频。但有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没觉得努力的女孩好美,只是狼狈无助没有安全感,而且如果努力没有回报和奖赏,对一个人的打击会相当大,也只有那个努力和勇敢的精神是美的吧,很残酷,当你在笑全世界都在笑,你在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另一个人的留言就跟这条留言的人怼上了,说了一句:最难改变的就是别人桑极了的思想。
在我看来,似乎那种正能量满满,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姑娘在社会上很受青睐,且都过的很好,她们像自带了磁场一样,让大家不由自主的纷纷向她们靠拢。在MBA总裁班上认识一个姐姐,她是一名军医,研究生毕业,后来选择了自己创业,成为了一名军医企业家,我当时好奇问了她,为什么要选择自己创业,她说,选择创业之初的想法很简单,我希望给我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尽管我的孩子还不到两岁,但我希望将来,不仅仅是孩子的父亲在孩子面前说话有份量,我说话也能同样好使,我希望我的孩子看到他妈妈这么努力,能受到好的影响,把这种努力拼搏的精神传承给他。她给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的故事。她说有一次参加她先生公司年会,在会上见到了她先生公司的一个传奇人物,年销量第一的销售奇才,她很激动的上去合了张影,当时公司的年会座位安排是有讲究的,合影完之后她就顺便就近坐下来,刚坐下看到桌子上的牌子,写的是刚刚合影的那个人的名字,连忙站了起来,表示了歉意。对方说,没事没事,你坐这吧。她说,我没这个资格。对方说,怎么没资格了,来来来,就坐这。于是她就坐下了,心里默默地想,我也要跟我先生学做市场,争取明年的年会,能凭着自己的本事坐在这个位置上。于是一咬牙一努力,第二年的时候,结果出来了,她如愿以偿的坐在了那个位置上。再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我很庆幸也身边有一群正能量正思维满满的人,尽管我们之间可能都不能冠以”熟人“或者”好朋友“这样的称谓,但我仍旧心存感激,我是一个特别需要被激励的人,往小了说,身边的朋友很重要,往大了说,身边的圈子很重要,很多人对圈子这个字眼嗤之以鼻,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的概念,但一直很认同一句话,最好的社交,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是让自己成为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