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个作者说普通话是汉语的灾难。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一些话想说。

我生在一个小县城里。我还小的那会儿,普通话并不普及,因为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也没有几个外地人在此地居住,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家都靠说方言来交流。
当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还是说普通话的,但多数老师因为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大多说得很不普通。像是以为把方言变了个调就是普通话了。
老家的方言“很硬”,第四声很多,而且不知道什么原因,本地方言说话很容易粗声大声,也许跟独特的发音有关系。先不要说说起情话来都跟吵架似得,如果是和人对骂的话那更是了不得了。
因此我一直很不喜欢说方言的感觉。上小学时,虽然大多数老师说的普通话都很不普通,但语文老师的普通话非常好,据说她是来自大城市,当年下乡的知情。
由于对乡音的过分喜欢,以至于我初中和高中生涯都有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师。
初中和高中的数学老师都是不会说普通话的(或许会,但是他从来不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来,成绩好不好的另外说,那些特殊的符号如log γ β ρ之类的我只会用方言来表达,因为不知道普通话要怎么说。就算现在还是如此,原因就是四个字:老师没教!
还有高中的一个化学老师,他教的课非常的有意思,然而他有个短板,就是不会说普通话。按说学说普通话不是一个很难的门槛,可是他就是不会,或许是不好意思说吧。
因为教学成绩优异,他被一个市示范性高中请去教书。我们都很遗憾,那么好的老师却调走了。可是他没到一个月就又回来了。一问,才知道,老师上课什么都好,可是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上课坚持用方言,而市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各个县区,很多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课,纷纷投诉,老师又不肯说普通话。于是只好打道回府,继续回到县里教书。
因为不喜欢方言里总是像吵架的语气,所以我一直很向往说普通话的感觉。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但是在老家,生活中如果说普通话,是一件奇怪到侧目的事情。大家第一反应大约都是:此人是不是有病?因此,我第一次在生活中说普通话,还是高三时到外地读书的时候了。
那时第一次去外地读书,同学都是各地的县城来的。说起来距离是不远的,按说还是能用方言交流吧?可问题在于我能听懂别人说的方言,别人却听不懂我的方言,无奈之下,说普通话成了一件必须的事。
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是因为回答一个同学的问题。她问我是哪里人。简单的问题,却让我觉得紧张,简简单单的一句回复都觉得好难。听着从自己口中说的普通话,声音干巴巴的,像被锯的木头,感觉非常奇怪。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一用普通话说话就觉得非常不自在,不是有必要的场合我都尽量不说话,不然一说话总觉得像是操着一门外语似得,惹人笑话。听同是一个县的同学也是如此反映。由此看来这种不适应并不是我独有。
但是渐渐的,身边的人都是说普通话,生活中必须要说普通话,否则无法和同学老师正常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普通话开始渐渐融入到我的生活中。
几个月后,同学说我晚上在说梦话,我问她:“那我说了什么?”她讲给我听。我听了之后非常震惊。我突然间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我的梦话都是用普通话说的!否则她不可能听得懂。短短几个月的时候,原来我已经习惯说普通话至此!
后来读大学、工作都是在外地,普通话也成为我的生活日常。后来找了个外地男朋友,他的方言听起来叽里呱啦我连发音都有困难,更是只有讲普通话才能交流。
如此几年下来,现在问我家乡方言,我反而要考虑一下才想得起怎么说了。还是很喜欢普通话的,或许是不是第一语言的原因,我对普通话里骂人的话不甚了解,这从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家乡方言里容易导致爆粗的毛病,如果情绪太过激动,要用粗俗的表达,我只能用方言才会说。这个习惯让我成为一个语言文明的人(因为我骂人的时候别人都听不懂,还以为我在说日语),这也算是一个好的方面吧,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