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读书很排斥,虽然心里知道要想提高写作的水平,是一定要多读书的。但“一定要多读书”这个结论显的这样的干瘪让我无法心动。我拿起以前喜欢的古诗词,看到其中的无病呻吟和消极虚空,我不禁想问它们的价值在哪里?当我拿起喜爱的《红楼梦》看到白茫茫大地里作者对时代的抱怨无奈绝望和自悯,我感受不到一点儿力量;当我拿起喜爱的《飘》看到青年男女费尽心机矫揉造作的爱情,我无法静下心来投入进去。
这些都让我想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在这些书和我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是时代或者我自己的疑问已经不能在这些书里得到解决。
在现代的生活中,网络的发达把那些充满价值的人推送到我们的面前,我头一次感受到读人比读书更有价值。那些生动有温度的形象,那些贴切又温暖的分享,让人生的道理浅显易懂又那么可信。读一个人胜读十年书,这就是我现在的观点。
老师、领路人对我们的影响胜在了她直击痛点,解答了我们最关注的疑问。最近关注的一位公众号的作者,是一个小部门的管理者,她坚持不断的更文记录自己在部门管理中的心得体会,翻看她的文章,可以看到几年来她的不断成长及管理培训后在自己工作中的应用。而她解决的那些问题,曾经是我纠结苦恼始终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能早些遇到她,或许我的生活会明朗很多。但是和她的相遇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这句话对我来说也只是句名言而已。
在这个阶段,我认识到了私人经验的可贵,那些经典传统的智慧重要,私人的个人所思也有同样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更因为个人的经验是她的亲身感受和实践,让它的分享比经典更有温度和可信度。所以这个时候再拿起书来看,常常看到虚假、空话和偏差,让我认识到智慧也是有局限性的。
因为这位作者,我头一次认识到管理学的价值。以前在我心里,管理学的书籍都非常空洞只会让人纸上谈兵,管理学都是空谈无疑了,现在我看到了它实际应用的价值。不知是现在知识爆炸的缘故还是我的心态已经日趋老成的原因,我对世界探索的兴趣日渐减少,于心灵的对话日渐增加。比起关注经典,我更关注触动内心的东西。
我喜欢的好几位老师,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她们在各种渠道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非常的走心和无私,有时我常想,如果她们能出书的话,这些书一定很值得一读。这件事又回到了读书的原点,我们读书就是要读这些我们迫切需要的指导,浩瀚的书海里也必定不缺乏这样星星一样的人无私的分享。那些书的作者,也曾经像我的这些老师一样,照亮别人的路程。
网络只是把这个需求和产品进行了更好的匹配,那些躺在书店里没有震撼到我们的书籍因为没有像网络信息一样主动的出击而躲在角落堆满灰尘。每一个值得一读的书籍背后,都有一名充满智慧的老师。当然,在这样的时代,一定要有自主甄别的智慧,渺茫的书海里去选择那些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书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也是一件智能的、创造性的活动,也充满了值得分享的经验。
豆瓣读书就是一个还不错的平台,虽然也常常有很多灌水一样不走心的评价。今天翻阅了管理学的书籍,发现了造成我刻板印象的经典管理学经典书籍之一——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目录里面有几章是:如何使人喜欢你,如何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看到这些我只想说:不不不,我已经不再像一个小女孩一样关注别人怎样喜欢我,怎样赞同我,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自己与自已相处,接纳自己,愉悦自己,这是这个越来越个人化的时代最大的课题。而个人化,就是我们随时代发展所获得的自由,这也是这些经典书籍与人有代沟的原因。
选择了几本喜欢的管理学书籍,顺便看了下绘本,其中一本日本画家高木直子的作品《一個人住第5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一本大人看的绘本,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喜欢,有的评价说生活中那些细微渺小的细节,却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脉搏,有人愿意分享,有人愿意阅读,是让读者接受起来毫无障碍的书。
所以,重新开始读书的时候我想要告诉自己 ,去读那些感触到自己的书吧,虽然“读书”两字似乎是很宏大的事,宏大到常常吓退一个普通人,但宏大的虚假已经在这个时代渐渐的散去,真相显露,那些细微末节普普通通的小路,一样能把我们带到心之所往的地方。接纳这个时代的方式并且享受这种便利吧。
最近学习了手账的做法,我的读书摘抄、随想、素材等等开始变成井然有趣,闪闪可爱。本以为是新新人类无聊至极的消遣,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用处,它让重点突出,让每一个记录都更加生动。所以,我提醒自己保持一颗敞开的心灵,去接受这些美好的际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