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第十九课

《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第十九课

作者: 随心2018729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20:28 被阅读12次

比例偏见  /  掏钱的时候,你打过自己的脸吗?

例:  同样的100元,不同的感受

买车时,填问卷省100元,不愿意。买机油时,填问卷省100元,愿意。买车时省100元,只是车价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不值一提;买机油省100元,是机油的三分之一,划算。

参照对象的变化,到致比例上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态度。

例:  对比例更敏感的偏见

很多场合下,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是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锐。

汶川地震,王石捐200万,与年营业额3千多亿相比,太少。

比例有偏见,掏钱莫打脸。

利用人们的比例偏见创造商机,我们可以:

1.  放大促销价值。(商品价格低于100元时,折扣更吸引人。商品价格比较高时,直接写优惠数额更吸引人。)

2. 巧设参照对象。(恰当的转移参照对象,产生新的比例,让人感觉少花钱多办事。)

3.  善用搭配销售。(把廉价商品搭配跟比较贵的商品搭配,比单卖廉价商品更有价值感。)

思考:

有人说,对比例认知的偏见,是小偏见,对自己认知的偏见,才是大偏见。这句话,你同意吗?

咋一看,我同意的。

仔细想想,认知偏见,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吧。

比例认识与自我认知,比例认知,大多是衡量外界对自己的利弊,自我认知是了解自己的内在与外在,都重要。如果只选其一,自我认知更重要,因为外在是内在的外延。

新比例,好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第十九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ws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