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条新闻——《高校保洁阿姨背学生蹚水,是暖心还是扎心?》。
新闻的背景:6月15号,暴雨导致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池塘溢水,教学楼前的积水已经有20米宽、30公分深。学校的清洁工作人员搬了长凳子搭桥,但是由于凳子不够,所以有一段水路,还是需要蹚水,于是就有了清洁工阿姨背着学生的画面。后相关照片和视频,经过网络扩散,被广泛关注,引发舆论。点燃负面舆论的主要是阿姨背的一名男生,目测身高1.7米,于是,群众看不下去了,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太娇气。后来,校方有对舆论做出回应,将表彰阿姨自发的助人为乐精神,也有阿姨出面澄清事情的信息,说是因为看着学生,觉着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场暴雨引发的“血案”……看着这则新闻,脑子里突然闪现了前两天看到的一句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制造舆论的目的,就是需要引起最广泛的关注,获取流量。而附属的效应可能包含精神层面的价值导向。其力量的可怕就在于,它是快速形成的,而往往形成的过程中可能缺乏一些更深入客观的思考。
对事件的思考
作为清洁工阿姨,非自愿,是否会接受学校的安排去做这件事情?我想,有充足的理由拒绝。
作为校方,我是否会主动要求年过半百的阿姨去背学生蹚水?我想学校也是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的,毕竟耽误点儿上课的时间比造成任何意外要稳妥的多吧。
作为大学生,如果三观正常的话(从正态分布的角度看,大多数人是正常的),当阿姨主动要背我们,第一反应大抵是拒绝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自己的父母,总会有不安或不忍。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件事情的真相,如阿姨出面说的那样,她们发自真心的想要帮助孩子们,有些孩子不同意,她不由分说就背起来了,而大家也一定心存感激,那一过程中,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母亲的关怀和友爱的正能量。
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站在道德制高点,参与到负面舆论的传播之中,是否想过要基于事情的真相,负面舆论总是存在受害者,如果事实并非如此,将对被人肉的当事人造成多大的精神压力和伤害。
而实际情况是,即便作为事件的关联者,无论是学校,还是阿姨,都被迫要对事件进行处理,这是对学校日常工作的打扰和阿姨平静生活的干扰。
我们可以发言,但是,会产生伤害的发言,需要三思而为,而不只是按照当下的即刻情绪来做出评判。
什么造成了初衷与结局的南辕北辙?
根据新闻的消息,照片的起源很可能是朋友圈,初衷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动,这是一场暴雨带来的意外的温暖。而这样的结局,应该说与其初衷是相去甚远的。
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不是给言论的自由插上腾飞的翅膀,相反,却是一根牵系的线。一个朋友圈的温暖,却可以掀起社会舆论的波澜。
有时候我们一腔热血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细节,如果这张照片里面只有柔弱的小女生被背着,或许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有时候盲目的热心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尊重事实,你无法满足所有人!
作为当事人,对待这个结局,可以怎样面对?我想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觉得难以面对,或许会挣扎,会纠结,然而,作为旁观者,我却意识到一点——你无法满足所有人!任何一个现象出来,都会产生争议,无论观众怎么看,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所以,澄清事实,然后诚实的面对自己,你辩与不辩,纠结或不纠结,舆论就在那里。
一场暴雨引发的“血案”……
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的事件,在表示态度之前,会提醒自己: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一种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