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霜降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落叶萧萧的深秋,饮一杯菊花茶,品读着有关霜降的古诗词,于时光的怀抱中,静静等待冬那又近又重的脚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杜牧在《山行》中,写了霜降时节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些景物宛如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让人一下子掉进美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被斑斓的深秋美景吸引,停下来欣赏。他惊喜地发现,在夕阳的斜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那经霜沐雨的红叶,如满山云锦,又如燃烧的晚霞。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萧瑟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使抑郁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心思澄明而畅快,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唐代韦建的《泊舟盱眙》,开篇轻轻一点,就将人带进一种秋气萧森、清迥孤寒的冷色调中。
诗人漂泊在外,恰逢霜降时节,宿于淮水。夜阑人静之际,洪波涌起,潮声拍岸,月泛清辉,秋霜如银。沙洲上,雁已沉睡,而孤独的诗人却未能成眠。辗转反侧中,听到一声鸡的鸣叫,引发了诗人的悲伤情绪,联想到自己孤蓬漂泊,仕途失意,不禁心绪愀然,愈发不可遏制地想念起家乡的亲人。
作者准确抓住了霜降时节的自然特点来写景状物,有动有静,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孤苦无依、倍感凄凉之情,读来感人至深,令人难忘。
霜降是紧跟在重阳节后面的节气,古诗中多有对这两个节气连在一起的描述。唐代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诗人重阳节登楼,面对雄伟壮丽、酣畅淋漓的秋色,顿觉富贵荣华如浮云般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归隐山林,饮酒赏菊,人生一定会有不同的风景。在霜降到来之际,诗人把对秋的无奈以及感伤表达得十分透彻。
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边塞的所见所闻,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将士在外守边,生活艰苦。
深秋时节,塞下寒风萧瑟,严霜相逼,满目荒凉,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诗人不禁思念起家乡,期冀取得胜利,早日回家与妻儿团聚。在这首诗里,我们不但看到了战争的残酷,还读出了真挚的爱国激情、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苍凉而悲壮,令人唏嘘。
徜徉在古诗词里,感受着霜降时节的静美和诗人家国情怀的寄托,不禁深深拜服中国文字的魅力,由此,日子也变得丰盈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