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名言,被娇弱文青用烂的名句,听过很多次的情话,今天,我才深刻领悟它的含义。若我说对这句话的顿悟起源于读到的一本书《学会提问》,而这句话想要传达的对象,不是我爱的人,而是另一本书《万历十五年》,我不知道这样生硬的组合是否会令人大跌眼镜?
两年前还是老罗风风火火口无遮拦的时期,他在很多个公开场合都推荐了这本书——《学会提问》,秉着对老罗的脑残喜爱,我买下了这本书(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0版)。新书翻开,闻着墨香都陶醉的我却被它的排版给震惊了,大量加粗黑体的重点标注和彩色书写,处处都洋溢着微信公众号鸡汤烂文的气息,这排版的难道是空降军?
搁置一年之后,最近迫于书荒,我才拿起这本书仔细虔诚的阅读。每每阅读前,我必焚香沐浴、清洁双手,捧起书本,心中默念:为人要开放,读书要谦虚。放空心思后,大脑就活泛了很多,看起书来也是蹭蹭蹭的快。想起大学时,有位好友,读书的速度那叫一个叮当二五麻溜儿快,而相比之下,我的阅读速度却常常让我苦闷抑郁,几度扪心自问:难道我是阅读障碍不成?然而如今看起《学会提问》这本书,那速度,也是让我对自己刮目相看。
对自己可劲儿琢磨一通后才发现:就我的认知,这本书的瓜皮勉强符合逻辑,而瓜瓤就索然无味很多了。单从串起来的大目录和各章小标题,就能对整本书的逻辑内容了解得八九不离十,剩余的20%的瓜瓤,吃还费劲,不吃也罢。通篇读来,只是将各种论点与论据的寻找、细节关键词的真实性和看待统计与数据的客观性做了一个笼统的描述,对我这个理科生而言,这些都已经蕴含在多年的学科培养中了,还需多言?
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它没能达到教会我“如何提问”这个核心问题,但书中的一句话却shock得我余音绕悬梁(大意):读书不要追求同感,而是要放下自己的执念去和作者交流、碰撞。
是呀,可不就是这句话吗?生存了二十多年,从怎么拿筷子系鞋带到怎么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不早都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想法了吗?再要去修正,哪怕是拨1°,那是多么的难啊?更有偏激言论者认为,大千世界信息万千,我们能看到能听到的都是我们想看到想听到的。如此一来,想要遇到一个能秉烛相对、修己正心的好书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好书浸人心脾,能打通任督二脉,重新打开几个脑洞,重塑三观。幸运的是,在以往的阅读中,我还真的就遇到过一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仅此一本。
那还是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拿起她来读。有时候感觉读书和看电影一样,甚至也和面试一样,读个三五分钟,最多三五十分钟,一本书的好坏高低立现。而当我拿起《万历十五年》后,我明白了废寝忘食、一不小心喝墨水、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它的感受,恨不得立刻、马上全部读完,可越往后读,剩余的页数越来越少,又越舍不得读完。看个书都看出这么多个矫情出来,恐怕也没谁了。
然而,实际上,除了这些个别的模糊印象外,除了她带给我的震撼感之外,我什么都忘了,彻底忘了,忘得一干二净了。隔的时间太久太久了,她带给我的喜欢,带给我的惊喜,带给我的启发,带给我的一切,甚至连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叙述逻辑发展过程开始高潮结尾,我都忘了。余下的,就只有当时醍醐灌顶意外之喜的那一丝的情感变化。
看呀,那就是我的彩虹,那已经模糊了边界模糊了颜色的彩虹;遇上了,方知有;遇上了,方知幸。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