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为人知的历史(七):史思明

不为人知的历史(七):史思明

作者: 偷得浮生半日闲呐 | 来源:发表于2019-12-24 11:19 被阅读0次

对于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很多读者肯定是耳熟能详了。对于安史之乱摧毁大唐盛世这事,大家也是认知度很高的。但是,为何安禄山造反如此轻松?并且安史之乱历经八年才得以平定呢?

传统的观点是安禄山掌握了三镇兵力,所以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资本。但其实仅仅掌握三镇兵力,造反还是很难的。之前冷兵器研究所写过秦代虎符的文章。其实,当时就算扶苏与蒙恬带兵,也无法让士兵完全听他的,因为打仗需要钱粮,没钱没粮如何能维持长久战争?

另外,一支军队不光依靠统帅,还有幕府体系和中下级军官来维持整个军队的运转。简单说,想一个人振臂一挥就起兵造反这事其实很不现实。

那么安禄山是如何解决那些问题顺利造反的呢?

在隋朝和唐朝初期,虽然有地方武将造反,但是多局限在中下级军官。比如梁师都是鹰扬府中郎将,刘武周是鹰扬府校尉。即使唐高祖起兵初期,也只有三万人,而且还是设计除掉一些忠于隋朝的官吏才顺利造反的。因为府兵制时期,负责训练管理军队和指挥军队的,不是一批人。高级将领虽然有指挥权,但是对军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特别是人数过万的正规军,不是能轻易调动的。

而唐朝中期开始,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立方镇。节度使成了方镇的长官,一些地方的节度使也开始自行募兵。在边境地区,有田产和家眷的常驻士兵开始出现。其结果就是士兵对军官的依附增强。

虽然名义上,节度使只是负责管理军务不管别的,但是有个词叫兼任。比如财政上,边疆地区普遍农业基础不如内地,但是边地军队又多,所以大搞屯田。据《通典》记载,“天下诸军州营屯总九百九十二”,以“每五十顷为一屯”折合田亩则为四万九千六百顷。“天宝八年,天下屯田收谷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开始时,屯田不归节度使管,但是之后唐廷为了效率,把屯田交给了方镇节度使兼管营田。

于是,对于地方实力派,粮食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钱的问题。虽然边境地区经济基础一般,但是经常有特产。比如一些地区产盐,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朔方节度使管内的盐州、灵州、会州、安北都护府共有十三池。而卖盐是项重要的财政来源,一个月不喝酒没事,一个月不吃盐试试?

除了一些特殊资源的经营权,在物资转运上,渐渐权力也归了节度使。天宝元年,裴宽除了担任范阳节度使外,还兼任经略河北支度、营田使,河北海运使。在加上边境地区贸易更方便一些。安禄山曾经派遣贾胡行诸道,每年得财百万。所以,对于节度使来说,钱的问题也解决了。

有兵有钱有粮,还得有行政团队。在行政方面,唐朝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各道分置采访使。采访使成为常设机构,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而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安禄山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所以安禄山有权提拔和处置下边的官吏,听自己话的就重用,不听他的就罢免。说到这,大家也都明白了,时间一长,他的辖区官吏自然大多都是他的人,手下官员不听话的问题解决了。所以,安禄山表面上作为节度使,名义上只管军务,但是又兼任了河北采访处置使,掌握了当地的行政与人事权,同时手头还有钱。

之后,安禄山就像史书上说的,把张通儒、李廷坚、平洌、李史鱼、等人拉进自己的幕府幕府,以高尚典书记,严庄掌簿,这样自己的行政官员体系完成了。他又任命阿史那承庆、安太清、安守忠、李归仁等人管理军队,保证军队对自己的绝对服从。除了控制正规军外,安禄山还暗自养了同罗、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人为假子,教家奴善弓矢者数百,畜单于、护真大马三万,牛羊五万。拥有了强大的私人武装。

总之,安禄山在造反前,基本上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军政体系,让其有了割据一方甚至造反的资本。

唐玄宗时兵力分布图

除了安禄山手里的私人武装,我们再看看安禄山手上三镇军队数量:

【大同】两万两百人,马九千三百匹

【范阳】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匹

【平卢】三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

三镇总共十五万正规军,而且大多是集中驻扎的。要知道,当时唐帝国的额定总兵力为五十七万,其中理论上有战斗力的镇兵为四十五万。也就是唐帝国三分之一能打的部队,也就是整个东北边防军都在安禄山手中。

本来,一个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应该是驻扎在京师的中央禁军,但看看新唐书的记载,“自天宝以后,彍骑之法又稍变废……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而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牴、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

士兵等同于市井无赖,装备又不行,这样的军队对上久经战争,装备精良的精锐边防军,用膝盖都能想出哪方占优。所以,从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造反,到十二月攻克洛阳,他仅仅用了34天。再加上唐玄宗冤杀封常清和高仙芝,强迫哥舒翰出关作战等等昏招,自然让叛乱更加不可收拾。

这场叛乱战争不仅严重消耗了唐朝的国力,更使得唐朝大量精锐部队被内耗损失掉了。河西和陇右的唐军大量调往前线平叛,使得安史之乱变成了唐帝国西北边防军与东北边防军的对决。结果导致吐蕃趁虚而入,唐朝在西域与河西的土地逐步沦陷,使得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在宋之前,地方势力力量过大是威胁中央统治的直接因素。例如,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从本质上并未撼动刘汉王朝的根基,真正引起祸端的是汉灵帝为平反叛乱,将各地刺史提升为州牧,赋予了他们地方的军政大权。从此,地方官员勾结地主豪强,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实际掌控权,乱世才真的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为人知的历史(七):史思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ix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