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奕首谈离婚内幕:为什么婚姻给不了你幸福

黄奕首谈离婚内幕:为什么婚姻给不了你幸福

作者: 暗香疏影9981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12:14 被阅读0次

    击溃一位女性有多容易?

    有时候,一段盲目的婚姻就够了。

    遭遇过两段失败婚姻的黄奕,用亲身经历验证了这一点。

    最近,久别银幕的她走上舞台,反思了自己的前半生。

    凭《上错花轿嫁对郎》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女神,又演过大热剧《还珠格格3》,她的起点很高。

    但这些年谈起黄奕,大多数人率先想到的,已经成了各种负面信息。

    她调侃自己:“一手好牌打到稀巴烂”。

    听完她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

    1

    别轻易迈入婚姻

    它应是清醒思考的选择

    “第一次是为结婚而结婚,第二次是因为特别想要孩子而结婚。”

    黄奕的命运急转直下,就是从她匆忙踏入婚姻开始的。

    黄奕走进两段婚姻的理由 / 星空演讲

    和第一任丈夫姜凯,认识41天闪婚,没到一年就离了。

    离婚后,男方还不忘发微博嘲讽,“人生最大的遗憾是遇见你,一生最开心是闪离。”

    和第二任丈夫黄毅清的婚姻,也不过维持了三年。

    两人的纠缠,屡屡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

    由于负面新闻缠身,她的事业陷入停滞,生活也跟着消沉。

    “每一次婚姻都是不清醒的”,按黄奕自己的话说,这是她为自己随性的选择付出的代价。

    没想清楚就仓促进入婚姻,是很多人的现状。

    或是将就着结了婚、被催促着结了婚,又或是因为到了要结婚的年龄结了婚……

    至于婚后会不会真的幸福,被不少人选择性地忽略了。

    成都一对夫妻吵架,情绪激动的丈夫打翻一锅热汤。

    妻子的左腿被烫伤,怀里4个月的孩子烫伤面积高达25%。

    导火索只是500块钱。

    网上相亲认识的两人,根本说不上对彼此有什么了解。

    男方被家里催婚,女方担心自己成为“剩女”,抱着凑活过日子的目的结了婚。

    当家中的500块钱不翼而飞后,互不信任的两人爆发争吵,酿成悲剧。

    事后被问起,两人都有些后悔,“等孩子身体好了以后,再慎重考虑我们的婚姻。”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Lauren·Berlant研究认为:

    “无论是渴求食物、衣服、另一个的情感,还是婚姻,我们渴望获得TA,是因为我们相信TA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满足,在TA身上寄托了对于美好生活可能性的想象。”

    但这种相信的态度,并非总是理性的。

    婚姻也许是幸福生活的衡量标准之一,却不是幸福的绝对保障。

    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具体的、因人而异的。

    “选择爱一个正确的人,这才是幸福的前提。”

    迈入婚姻,意味着要和一个人长期朝夕相处。

    是你了解并信任这个人,彼此切合才能做出的选择。

    而绝不该是你的人生某个节点中,必须完成的流程。

    2

    婚姻不是人生的解药

    自己才是最牢固的依靠

    “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婚姻不是命运的归宿”。

    在《超级演说家》的最后,黄奕这样感概。

    而曾经的她,就是把爱情婚姻当成了生命的全部。

    黄奕对于爱情婚姻有了自己的反思 / 超级演说家

    其实,很多人也有相同的想法,以为嫁给一个人,就有了一辈子的依靠。

    轻易把自己的幸福交给另一个人,这种事固然轻松,却也对自己太不负责。

    婚姻远比想象得脆弱。

    近几年,中国离婚率正逐年上升。

    婚姻的保质期正在变短,很多婚姻等不到“七年之痒”,仅仅维持3年就破碎了。

    3年,是中国人婚姻存续的一个节点 / 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离婚专题报告》

    离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中国式相亲》中,有位女嘉宾,在三十五岁那年离异,带着孩子净身出户。

    独自抚养孩子,生活开销压力巨大。

    为了赚钱,她开过面馆、服装店、炖汤店。

    如今,年过四十的她,一步步有了自己的事业。

    凭着自身的努力,给了孩子和自己舒适的生活。

    靠自己的感觉,让她拥有了以前没有过的自信。

    女嘉宾总结离婚前后的生活状态 / 《中国式相亲》

    离婚,究竟是噩梦还是救赎,在于你怎么看待这段关系、看待自己。

    别把爱情看得太重,也别婚后就“认命”了。

    “婚姻”,永远不该是一个人最终的追求。

    3

    你给孩子的陪伴

    都会成为他的安全感

    婚姻里的黄奕,总显得匆匆忙忙。

    急着踏入家庭,不是自己有多爱,只是太渴望被别人爱。

    年幼时父母缺失的陪伴,让黄奕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

    从小和爸妈分离,被爷爷奶奶带大,她直言童年过得非常孤独。

    每晚坐在25瓦的台灯底下练琴,一回头,整个房间是黑漆漆的。

    十岁生日那年,黄奕许下愿望,希望早一点长大出去闯荡。

    因为在这里,她从未体会过家的感觉。

    小学二年级,鲜少露面的母亲突然回家,却是来和父亲办理离婚手续的。

    初中时期,黄奕有过和父亲的20天相处时光,但很快又重新回到了上海念书。

    缺爱,也缺少安全感的黄奕 / 星空演讲

    没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不停地得到又失去。经历了爷爷奶奶两个至亲的离世,黄奕更孤独了。

    她渴望爱,渴望陪伴,婚姻因此被黄奕看作一根救命稻草。

    后来的她,急急忙忙地步入婚姻。

    只是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救赎,反而留下一地鸡毛。

    小时候父母陪伴的缺失,就这样对一个孩子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心理学家Deborah Tannen在《You're Wearing That?》一书中写道,“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

    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那些从小在冰冷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会比其他人更为冷酷。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Harry F. Harlow进行过一个恒河猴实验。

    刚出生的恒河猴,被研究人员强制和母猴分开。

    实验者用做铁丝做了一个手上绑着奶瓶的母猴,又用毛绒布做了另一个母猴。

    人们发现,小猴们都紧紧依偎在毛绒母猴的身边。

    只有饿得实在受不了,才会去铁猴那里喝奶,喝完以后又赶紧回到毛绒母猴身边。

    吃完奶的小猴子,马上跑回毛绒猴身边 / 恒河猴实验

    小猴们,天生渴望温暖。

    但这些缺少母亲关爱的小猴,在长大后,无法像其他猴子一样正常地玩耍和交配。

    即使通过人工方法生下小猴,它们也无法关爱自己的孩子,甚至会咬下小猴的手和脚。

    童年时,无法与父母建立起情感联结,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长大。

    孩子成年后,很容易失去安全感,丧失爱别人的能力。

    这种影响会伴随一生,左右人生中很多的重大选择。

    就比如黄奕,两段不太幸福的婚姻,多少受到了童年经历的影响。

    孩子年幼时对于爱的理解,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深刻。

    父母的陪伴,是成长过程里无法丢失的一环。

    4

    幸福是一种能力

    而不是一种运气

    很多人说,黄奕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她也曾在这样的误区中自怨自艾。

    她讨厌冷漠的母亲,埋怨脾气暴躁、不懂得表达感情的父亲。

    也恨过自己,不知道婚姻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如何去做一个好妈妈。

    直到有一天,回到家的黄奕 ,看见女儿躺在地上打滚尖叫。

    那一刻,她突然在女儿的身上,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那不是那个住在老洋房里童年的我吗。”

    也终于明白:有时候,小孩发脾气,并不是因为不懂事,而是想让你关注到她。

    这次事件后,黄奕开始更加深入地剖析曾经的自己。

    也试着给予女儿更多的关爱,重新建立和她的关系。

    得到更多母爱的黄奕女儿,一步步从缺爱不安,到乐观开朗。

    黄奕也开始主动与父亲沟通,不再像年少时那样与父亲对抗。

    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我们都需要用爱去包容,去化解。”

    对于冷漠的母亲,她也试着摸索两个人的相处模式。

    定期关心她,送上自己的心意。

    黄奕的母亲感慨:“你真的长大了,真的变成熟了”。

    慢慢地,她发现生活改变了,自己也感受了快乐和力量。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千万不要放弃,无论你经历过什么,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面对坎坷时,许多人都会把原因推脱给运气和他人。

    “我变成这样,都是因为我有一个糟糕的家庭。”

    “我怎么这么倒霉。”

    “为什么周围人都要针对我,都不帮我?”

    却从未反思过,那些自己可掌控的因素。

    因为撕开伤口,接受无助,是个痛苦的过程。

    可成熟的人会明白,生活的幸与不幸,总掺杂着自我选择的结果。

    《纽约客》上曾刊载文章《How People Learn to Become Resilient》:

    明尼苏达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Norman Garmezy在研究生涯中,认识了几千名儿童。

    其中某9岁男孩,有一个酗酒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

    每天,他只带着两片面包到学校。因为他家里没有其他食物。

    即便如此,Garmezy说,这个男孩还不想让别人怜悯他。”每一天,他都带着微笑。”

    面包男孩的修复能力不是个例。

    1989年,发展心理学家Emmy Werner发表了一项为期32年的研究结果。

    她在夏威夷跟踪了688个孩子。

    从他们出生到30岁,她监测他们是否遇到过任何压力:贫困,家庭问题等等。

    最后得出:修复能力强的孩子,自主独立,会寻求新的经历,有“积极的社会倾向”。

    他们认为,自己能达到的成就,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不受环境影响。

    这种修复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后天的行动产生的。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Scott Peck曾说:

    “之所以你会活成现在的模样,并非你见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而恰恰是你给那段经历赋予了什么意义,填充了什么色彩。”

    扮演一个弱小的无助者,或许能博得同情,但对生活并不能带来改变。

    相反,开始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做个担当者,也许改变随之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奕首谈离婚内幕:为什么婚姻给不了你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jc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