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吵闹,我要怎么处理?
值周领导反馈,在巡查住校生午休的时候,发现有几位女学生在贴面膜和化妆。我把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为什么在午休的时候贴面膜和化妆?”我问。“我们没有贴面膜,是洗面奶。”她们说。“老师看家你们在贴面膜?这是怎么回事?”我问。“老师看到的不是面膜,而是卫生巾。我们几个在用水试卫生巾的渗水状态。”学生回答说。“这是在午休的时间做这些事情,是吗?”我问。“是的,这是我们的错,不应该在午休的时间在宿舍中继续玩。”学生可能意识到错误,这样说。
我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办公室还有两位老师,又是这位反映问题的领导,必须给他一个交代。在表面上要显示出对于反映问题的重视,这样领导有面子,以后发现问题会继续反馈过来。可是,并没有还一点的办法去处理这件事情。“你们在中午的时候,这样的做法不但你们休息不好,而其影响了其他宿舍的休息。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只好让你们的家长把你们领回家去,不要在住校。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们商量出一个弥补的措施,然后告诉我。”我告诉学生。
这件事情那个处理之后,总是感觉到有什么地方做的不是很好:
首先,处理这种事情,带了一定的感情色彩,扩大了事情。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中午有时候没有睡意,相互打闹这是正常的事情。我却认为,已经强调过这件事情,就不能再一次重犯。学生在午休的时候犯这种错误,就是对于老师权威的挑战。内心中有一个假设,我教的班级就能够犯这么的错误,这样会显得管理能力不够。没有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能力让班级的不发生任何的突发事件和纪律问题。优秀班主任的优秀,不是班级中没有学生犯错误,而是让每一次犯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机会。有时候,某种荣誉或者称号会绑架老师处理班级事情的思维,是一种束缚。
其次,处理这件事情,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教育意义?明显学生的吵闹行为违反学校的规定,也影响了别人。语言的告知,能不能起到作用呢?要让学生通过这件事情知道什么?难道仅仅是不在吵闹吗?学生有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件事中存在什么样的自我问题?每一个人应该反思的地方是什么呢?有的学生是带头吵闹的?有的学生是追随?有的是无意的加入……每一个角色反思的地方都是什么?如果把这件事情仅仅停留在一个午间的吵闹行为,也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让学生通过这件事情看到他们的不足?让他们知道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种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只有学生在认知上对于这个行为有了改变,才有真正的改变。每一个错误的行为背后是认知的不足。
最后,处理之后,达到目的没有?我的处理有吵闹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性关系?学生午间吵闹,经过批评教育,需要有没有收敛。行为改变,是基于什么原因?没有改变,是什么导致?一个行为的处理,一定要看到反馈,一定要知道结果,否则是没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