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有些抑郁症患者死都不肯做心理咨询?

为什么有些抑郁症患者死都不肯做心理咨询?

作者: 飞游的心理教室 | 来源:发表于2022-10-27 23:12 被阅读0次

    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有一个前提,就是“意愿”。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起码愿意为了改善自己的抑郁而做一些尝试,哪怕心里是没底的,但“试试”尚且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心理咨询才成为了可能,或者和另一个人(好客体)建立关系才成为可能。

    而抑郁的基底就是动力丧失,连“试试”都不愿意,或者当别人提议咨询的时候,马上甩一句说“我试过了,没用。”

    这就构成了新的防御,或者也可以说,“无法建立关系”作为丧失主动性的一种表现,恰恰就是抑郁的病理。

    这时候就显现出意志的重要性。很多事我们在做的时候其实都不确定能不能成的。学了一门外语就一定能听说读写吗?上了小学就一定能考上大学吗?向喜欢的人表白就一定能建立恋爱关系吗?辞职创业一定能成功吗?

    当然答案都是不确定的。环顾四周看到的那些成功了的人,不过是幸存者偏差,没成功的人无法被留意,也无人知晓他们何时开始。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圆圈,有人说,我必须确保自己能成功,我才开始,而现在没人能给我确保,所以我不开始。但是老兄,你不开始怎么会成功呢……

    当事人可能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内心的心智化水平无法支撑TA面对试错所带来的挫败感,这种挫败对虚弱主体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所以无法开始并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原因,根本来说是缺乏健康的自尊,当然无法容忍任何可能的震荡。

    抑郁的状况类似。近些年来因为很多名人抑郁造成的宣传效应,惨烈自鲨事件的持续报道,以及各路公众号的科普,其实抑郁症已经逐渐被大众所知。但仅仅知道这一个词还不够,因为这个词依然可能在关系中被利用。

    比如有的孩子因为有了抑郁症的名头,反而可以开始要挟父母了,不给买名牌包,不给买最新款手机,好,我可是得了抑郁症的,动不动就闹一场自鲨,父母敢不从命?这其实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到当事人自身的关系网络中去理清,背后很有可能是求爱而不得,但很遗憾父母没有能力提供爱,所以只能用物质来代偿。

    就算没有这么直白的威胁,也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形成微妙的压力:我可是有抑郁症的人,所有跟我相处的人都得好好宝贝我,就是因为你们的不理解,我才更严重了的。这其实不是抑郁症的问题,而是人格底色的问题。想要破除这个闭环,需要从人格的层面动手,但这一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抑郁症不是一张道符,可以贴上,又可以撕掉。人们期盼着抑郁症的“痊愈”,就仿佛撕掉这张道符,然后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就可以原地起飞,再也没有负担。真实的情况是,抑郁症只是内在人格的末端体现而已,一个人可能主体就是支离破碎的,那TA也很难感受生活带来的快乐,因为这快乐只能作用在主体完整的人身上;一个人也可能本身已经习惯了将攻击转向自身,那么时时刻刻都仿佛被枪指着一般的感受下,也没可能快乐;一个人可能是人格障碍但毫不自知,折磨他人,让人们远离TA,而TA自己却并不明白别人为什么这么做,只是感觉到疏离和拒绝,从而抑郁……原因太多了,抑郁不过是“表症”,就像发烧是个末端症状,真正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种。以为切掉“抑郁”的瘤子就万事大吉,想的太简单了。

    抑郁是个魔咒,像黑洞一样消解了任何逃逸的可能,但也不断有人声称自己走出了抑郁的低谷,并认为抑郁是可以治疗的。但实际上此抑郁非彼抑郁,能走出来的人一定在人格层面有资源,只是没有找到能够利用的方法;但始终徘徊在黑洞视界之内的人,实际上也并没有伸出手来,给外面的人能够握住它的机会。

    中岛美嘉曾经唱过一首歌:《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曾经我也想要一了百了),这件事本身就证明她已经利用这种暗黑的能量创造出了新的事物,创造本身就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本质与抑郁所包含的内核是相悖的。

    如何治疗抑郁症?无解,就像要回答光如何从黑洞中逃逸一样,是个死结。

    但是有人幸存,并活着回到这世界,那么,其实并不是决然的抑郁吧,TA的生命里,一定曾经被光照耀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有些抑郁症患者死都不肯做心理咨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qq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