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良知沉睡》我们就讲到这里,最后,帮大家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帮助大家记忆。
第一个主要内容,良知是基于情感附加的义务感,是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构成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因为拥有良知,所以才有那么多关于爱的故事。
第二个主要内容,缺少良知的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欧美的发病率大概4.3%~9.4%,儒家文化圈较少,大概0.3%,主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冰人、垂涎性精神病态、依赖症、偷窃癖等等。
第三个主要内容,辨认反社会人格主要有七个特征,核心特征有三个,分别是无法遵守社会规则、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毫无责任感且善于推脱。用作者玛莎·斯托特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惯于控制他人,毫无责任感。
当良知沉睡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公序良知是社会良好风气的底线,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共情力与秩序感的共识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共情坐标系维度的缺失,在秩序与良知沉睡的魔咒下,而善良的人们还在以己度人的情景中,悲剧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与孝”,推崇齐家治国平天下,上至皇帝官僚下到平民百姓对此都有共识,在中央集权的体系下更重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农耕文明体系的共识;反观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更为注重个体平等与自由,在海洋文明的体系中成为主流文化,正如亚当斯密一手主张《国富论》,另一手主张《道德情操论》,没有后者作为重要保障,在利益的驱使下走向良知沉睡的魔咒成为大概率事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