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学概论印度宗教》【19】

《哲学概论印度宗教》【19】

作者: 中文ID | 来源:发表于2016-10-29 08:51 被阅读25次

    时间:2016.8.13

    进度:第十九章 实有与空无观念P249-262

    书摘:

    1.吠陀奥义书中的实有与空无观念。印度后世宗教哲学的许多思想来源通常要到吠陀奥义书中寻找,实有与空无观念也是如此。吠陀中的许多与实有和空无观念有关的论述比较零散、含糊或不连贯,奥义书相对来说则确定和系统一些。奥义书中实有观念主要表现在对“梵”(Brahman)与“我”(Atman)这种实体的论述上,空无观念主要表现在其关于世间现象的不实性或短暂性的论述上。

    2.婆罗门教哲学派别中的实有和空无观念。它的核心思想在吠陀和奥义书中已提出,主要指后世所谓的正统六派学说(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六派哲学中最直接继承和发展奥义书思想的派别是吠檀多派,终点是关于大我(梵)与小我(或现象界)的实有和空无问题;弥曼差派则侧重研究吠陀祭祀及其意义的派别;胜论派主要反映此派的句义理论中;正理派侧重逻辑和辩论学说,在对事物实有与空无观念的看法上基本沿用胜论派的思想;数论派则表现在其转变说的理论体系中;瑜伽派侧重瑜伽修行的具体实践方法。

    3.佛教中的实有和空无观念。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所说的哪种最高实体(梵或阿特曼),主张“无常”和“无我”思想。犊子部是部派中既讲“法有”也讲“我有”的部派,此派讲实有比有部还要突出;大众部系统中的一说部就偏重说空无;中观派直接继承发展了早期般若类经的观念,侧重讲性空,也讲假有,通过中道的观念将二者结合起来;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晚一些的派别,主张“唯识”。印度宗教哲学中偏重讲实有观念的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派别,其实有观念是建立在一个永恒存在的实体上的,强调这种实体实有的过程中又讲作为实体表现形态或转变物的一般事物或人生现象的空无(不实在或非永恒);佛教则以缘起论为基础,侧重讲无主体的空无观念,它提出的实体性概念多数属方便说法,是用来破除外物实有的工具。

    4.顺世论认为“四大”(地、水、火、风)实有,其他的东西为空无,或要以四大为基础。耆那教则认为解脱了的“命我”(灵魂)实有,而轮回状态则是非实在或非永恒的。

    感悟:

    通常对事物或现象的实质做出一个基本判断,或认为其实有,或认为其空无,或认为其中的某些成分实有,有些成分空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概论印度宗教》【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ty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