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1
和同事A核对版本对接,发现有一个功能和分支项目不同,该功能会影响B模块的功能;记了个遗留问题让他确认当前版本的模式是否没问题,他反馈ok,三天后被测试同事拉进会议说该功能导致B功能无法实现,我问A你是如何确认的,她说我看了当前模式的行为是符合预期的。但真实的问题是当前模式的行为是否符合B的预期。
事例2
我作为同事X的导师,发现她很少提问题,对于刚入职不久且学习项目比较复杂时这是很不合理的,我安排他确认一份log是否正确并出一份报告 ,我拿着报告对他提问,发现很多地方答非所问,就好比我问为什么小孩不吃冰激凌,他回答老人买了冰激凌。
事例3
一次项目紧急交付调我支援,我对环境和模式不太熟悉,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请教一位资深同事得知只能用"笨方法",但是这个方法至少要花3天的时间,领导说你问问专家,专家让我仔细描述功能需求,给了个实用的建议半天解决问题;
以上几个事例看起来是澄清问题的问题,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是认知的问题。
人生有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难突破的,既没有感知也没有边界,很容易理解成知道自己知道;那这是一个死循环么?几个事例都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如果多问一句就可能打破这个循环。
我也经历过事例1、2的阶段,想想那个时候有很多的自以为是,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提问的更多是心里因素,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傻?会不会显得我很low?嗯,肯定是我理解的这样,或许这个问题并不重要;这些都是自己套上的枷锁,以为自己很饱。
曾经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提出一个好问题比给出一个好答案重要,在我看来得到一个好答案明显更重要。但是那时的自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质量限制了答案的天花板。当提出一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时,那么很可能是提问的方式不对,或者是问的人不对;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很棒,负责的领域都可以cover,这几件事让我意识到哪怕在自己认为熟悉的领域也可能是一个菜鸟,只是生活在一个被幕布罩住的空间以为是整个世界,我需要借助问题这把剑去劈开这块幕布,也需要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从外部撕开这块幕布;
现在的自己如果自己认为自己知道,也请假设自己不知道,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接受一个新知识觉得自己都懂了没有问题,那么一定是没听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