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邪不压正很“难看”,但是个好电影。
邪不压正的观影体验是很糟糕的,看的过程总有种莫名的焦灼感,一个小时过后我就开始不自觉的想看表,觉得时间好难熬。电影结束亮灯的一瞬间,我和好友同时感到如释重负。好友说这都是什么鬼,比让子弹飞差远了,我恶狠狠的说,简直比一步之遥还难看!
先说为什么难看。邪不压正好像没有主角,说是彭于晏吧,哪有这么傀儡的主角啊,什么都指望着姜文;说是姜文吧,看起来背景通天可仔细一想好像并没什么本事,最后还被人拔光了牙齿这么狼狈。这个电影好像还没有主线,说是复仇吧,彭于晏你倒是有个计划啊,《基督山伯爵》了解一下?姜文作为幕后大BOSS,一盘棋下了十几年,辛亥革命都搬出来了,也没见到底憋出什么大招。比起市面上流行的快意恩仇,这电影看的太不爽了!电影的感情线也很尴尬,周韵和彭于晏像对儿话唠,成天就屋顶上跑跑叨叨,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有爱情了。谈恋爱也要讲基本法的好不啦,少女甜宠文了解一下?
我们总是嫌弃别的影视剧太多套路,可完全不讲套路又觉得这块骨头太难啃,也难怪导演会安排史航那个丑角,狠狠地讽刺了一把影评键盘侠。
但这个电影很魔性的一点是后劲特别足,走出影院之后脑袋里还忍不住不断的闪回一些画面对话。比如彭于晏的美国爹刚死,马上就叫姜文爸爸,好像不符合他重情重义的人设?比如关于师父到底是被谁杀的,彭自己好像也不太确定?比如周韵对彭于晏报仇的事也太上心了,难道都是因为这尴尬的爱情?等到所有这些杂乱无章的点都串起来之后,我瞬间懂了姜文一出场那句莫名其妙的台词:就是为了这瓶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
彭于晏的人生好像在目睹师父被害后就只剩下复仇了,为此他远渡重洋苦练功夫,随时随地都在准备着,天赐的大仇仿佛也给了他活着的意义。怪不得当他得知姜文可以帮他报仇以后,当着尸骨未寒的美国爹就毫无障碍的叫起了姜文爸爸,他找回的不是爸爸,而是生活的目标,生活就是报仇本身。所以有了姜文爸爸之后的,他所有的复仇都是在和周韵的斗嘴里体现的,行动上要么特别幼稚可笑要么就特别莫名其妙,至于正经事,这不有爸爸在嘛。
电影一开始就是彭于晏亲眼看到廖凡杀了师父,但后来廖凡向世人讲的版本是彭才是凶手。故事编的再真切也是故事,但显然彭有点被洗脑了,面对周韵的质疑,他拼命的解释解释到自己都不相信了,之后周韵突然说这关我什么事?这个问题问的彭猛的一愣,是啊,如此确定的事何必非要别人相信,除非连他自己都不确定。也许是因为他可以用头躲过子弹这个技能太逆天了像幻觉,也许是像他美国爹说的,彭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认知失调,不知不觉中隔离了痛苦的记忆,总之,他自己对于真相是不够确定的。一直到直面仇人的最后关头,彭用套路让廖凡自己从逻辑上自证罪行了之后,这才手起刀落完成了复仇。
周韵的角色就像个恨铁不成钢的人生导师,总在敲打激将那个想打退堂鼓的小孩,你这熊孩子倒是行动啊!等到彭于晏真的在她的帮助下大仇得报之后才真相了,原来有大仇但不敢报的是周韵自己,她才是怂包。
这时候再回想她和彭俩人那些冗长的对话,敢情都是在自言自语。一个说男人最重要的是行动,自己的仇要自己报。其实是对自己说:快醒醒吧,你该行动起来了。一个说杀人的真的不是我,我不是不敢动手只是在等待时机。其实是对自己说:不要再怀疑自己了,不要再害怕了,你可以做到的。周韵像是在彭于晏身上玩了一个养成系实验游戏,看到你做到了会给我行动的勇气;彭就像被严苛老妈激怒的叛逆少年,你质疑我我就偏要做成给你看。说不定这就是导演心中爱情的模样,互作互戳彼此成就。
所以这哪是个什么复仇的故事,分明是一个孤苦少年的野蛮成长故事。成长是那瓶醋,大仇爱恨都是为了这瓶醋包的饺子。怪不得彭于晏报仇之后姜文说别叫我爸爸了,你该找自己的儿子了。也怪不得姜文本人在一次采访里说,我现在老了,想拍一部我儿子也能看的电影。不过姜导,你确定廖凡和许晴激烈的船戏也是为儿子拍的?
最后我想歪个楼,这两天微信圈很热闹,有的人在感谢贫穷,有的人反驳说贫穷有什么值得感谢的。我想,考上北大的寒门学子王心仪真正想感谢的,并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在贫穷生活中,她依然获得了美好的生活体验。
这个了不起的小姑娘最应该感谢的其实是自己,贫穷没得选但体验可以自己创造。所以矫情一点说,我很想感谢电影,给我们庸常的生活注入了一些新的体验,哪怕只有一两个小时。尤其是那些引发广泛讨论的电影,伴随着持续的讨论,电影带来的体验也会得以发酵保留,而且讨论本身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所以,《邪不压正》的观感又古怪又傲慢,但它仍然是一部又古怪又傲慢的好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