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育儿日志先从爷爷过生日说起来吧。前一天晚上我和孩子做了个蛋糕,做蛋糕的时候我告诉孩子,这是爷爷过生日吹完蜡烛才能吃的蛋糕。这么讲没问题吧?“这事爷爷过生日吹完蜡烛才能吃的蛋糕”时间和事件说清楚了吧。可真的说清楚了吗?是的,对大人来说说清楚了。对孩子来说呢?“爷爷什么时候过生日?”“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什么时候才吹蜡烛呢?”“过生日是什么步骤?”孩子可能会有很多类似疑问。那,换个方式。“孩子,妈妈今天做的生日蛋糕和平时的不一样,平时的做完就能吃,今天的做完要放到明天中午,爷爷来了,大家吃饭的时候,吹完蜡烛就可以吃了。”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在哪里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不够彻底。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对时间的感知与大人不一样。回答孩子的问题,要将尽可能多的要素放进来考虑。
蛋糕烤好了,孩子说:“妈妈我们吃吧,不要等爷爷了。”我说:“孩子,那如果你下次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也不等你了,可不可以?”孩子说:“不行”。(场景一)
看,我用了一个类比把这件事让孩子明了事理吧?真的是这样吗?
“妈妈我们吃吧,不要等爷爷了。”
“不能吃。”
按照所答即所问的原则,很简单的回应了孩子的话。那我第一次回应的那种方式,究竟怎么了呢?慢一点,再看一个场景:
”妈妈,别等爷爷了,我们吃吧。“
”不能吃“
”妈妈,我等不及了。“
”再等等“
”妈妈,不行,我就要吃,我现在就要吃。“(哭闹起来了)
”孩子,如果你过生日,别人也不等你了,行不行?“
“不行”
两个场景对比,差异在哪里?在我第一次的回答里,我和孩子讲话的级别启动太高了。虽然我的语气不严重,可是我讲话的内容重了,重在那句话放在 孩子哭闹的场景比较合适。可是孩子只是表达:”我们吃吧,不要等爷爷了。“内含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好吃,我后面的一大串话,会让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觉。
换做大人的对话:”别等了,我们吃吧”。“那下次也不等你。”会觉得有点被人怼的感觉。让听的人不舒服。
为什么很多大人都很难做到“所答即所问”?可能基于这几点,一是对当下细节感觉的判断不准确;二是对孩子可能哭闹自己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方面技巧不足的担心;三是在因自己技巧不足担心导致的对孩子的不信任和防御。而其中的第三点危害级别最高,当我们怕孩子是,我们给孩子传递出的信息是:“你是不好的,你是坏的”就把我们和孩子的互动直接扎根在“坏”的土壤里,由此延伸的一切就渐偏渐远。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和防御会激发孩子用负面的东西来映照我们。
提高身为父母回应孩子的能力,增强我们对孩子细微的感知是能帮助到身为父母的我们的一些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大家一起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