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几个认知

几个认知

作者: Stove3 | 来源:发表于2016-04-16 14:36 被阅读65次

    (一)

    为用户创造短期就能看到的价值很重要。

    所有企业产品都是奔着提升用户效率去的,这没问题。

    但如果提升效率的方式需要挑战旧认知,那么对用户来说,短期内的效率无疑是降低的。这类方式至少在数据上不会太好看,实际效果上也是见仁见智,毕竟用户改变习惯的动力很低。

    对于这类企业产品,运营比功能更重要,这也是我给旧项目所埋下的最大障碍——从一开始就没有为站内用户教育预留充足的空间,它可能直接决定了天花板。

    同时,在产品公测期间也仅仅在内测群中进行宣导,极少走出去面对面帮助用户跨过门槛。回头再看,这些都太重要了。

    (二)

    协作对于效率的提升,仅仅是锦上添花。

    有一回胡写RoadMap,把招聘和协作分别比喻为「1,000」和「,000」,其实正是这个道理。

    上回听疯投圈也提到了「企业协作工具」和「企业工具协作化」。就我自己的体会,工具协作化确实会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形式,但多数场景也免不了跨部门Push这个大问题。虽然产品上不是没有解决方案,比如:①指定待办人,任务流强推;②已读回执,附议汇总沟通记录防扯皮。但从用户角度而言,这些功能的「强度」还是不足以支撑起动力。而且没有App,这2项就是扯谈,但企业产品的主战场毫无疑问还是PC,战线太长势必加剧损耗。

    如果不是已经找到机制上的杠杆,还是不要太纠结于「协作」,不然也只是挖坑而已——或许用户根本不知道邀请同事是干嘛的,只是被你的强引导胁迫了,你所希望的协作,它还是不会。

    那啥叫杠杆?就是有了这个机制,他们一定愿意付出登录/注册/填信息的时间。前提是你还必须将被Push者的体验打磨得足够爽。

    (三)

    对国内企业而言,「提升效率」不够接地气。

    相对国外,国内企业对「效率」的敏感度要低很多;但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度会不断提高,这提供了机会。

    如果一款企业产品的功能只能提升人效,无法直接节省开支,它的商业化可能会比较坎坷。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有些岗位不管面对多大的业务量级都需要配备一个专人,如果不能取代这个人,提高多少效率都没有意义。而如果能直接在人力成本上体现出优势,对业务团队而言,就能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拓展更多的客户上。

    而且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市场匹配度只要足够高,甚至直接采取付费都是值得尝试的,毕竟企业产品就算有免费模式,也依然要靠业务团队来铺量,加之付费本身也能促进使用动力,至少用户留存率不会那么难看了。

    (四)

    1. 帮助用户完成原本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不诱导和强迫用户邀请/协作,而是通过真正的协作场景吸收用户。

    2. 必须从一开始就去预判产品的要点和难点,并不断去重复验证和预判。

    3. 节奏感、节奏感、节奏感,节奏感是生命,路径和打法要足够清晰。

    4. 一旦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就真的很难回去了,但更重要的是,别忘了继续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几个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yxlttx.html